熊孩子的下一句(熊孩子长大我才明白)(1)

1

那一年,那个星期天的早上,那一幕,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就这么在床头站着,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女儿在床上躺着,一动不动地装睡。四周寂静无声,仿佛空气都凝结了,只有墙上钟表的秒针在嗒嗒地走着,在给这场母女之间的较量计时,以决胜负。

起因是,我想带女儿去浴池洗澡,担心去晚了人多排队,就催促她快点起床。她说:“我不去。”我说:“赶紧的吧,洗完澡回来我还得洗衣服。”她却闭上眼睛,再不言语。我一遍遍地催,她就是不说话也不动,像睡着了一样。

我一下子就火了,但我没吼,我知道吼也没用。我想,我就在她的床前站着,站到她起来为止。我当时很自信的,觉得她不会让我这么一直站着。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眼皮都没抬,甚至睫毛都没动一下。我已经气得喘粗气了,她一定能感知我的情绪变化,但却把我当空气。我站着站着,腿软了,心也开始隐隐作痛,我意识到,不管我站多久,她都不会屈服。

我的脑海里一幕一幕地闪现很多场景,想我养育她的不易,想她生病时我的焦急心疼,想我为了她可以不惜生命……思绪翻滚中,我终于崩溃,鼻子一酸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转身离开了这场对峙。那一年,她十四岁。就是这一年,这一次事件,让我有了对女儿的无力支配感。

2

女儿小时候很聪明,也很自立,我和她爸爸对她有很高的期望,特意让她提前一年上了学。上初中时,为了激励她学习,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在仪表记录的长条纸上,用彩笔写上大字号的英语单词,挂满了她房间的墙,她抬眼就能看到;听人说哪本书对她的学习有好处我就去买,买不到就去借,薄一点的,我甚至给她整本抄下来;我给她制订学习计划,抄数学题让她答……

一到考试,我就替她紧张,特别是中考、高考前,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她却冷静得像是旁观者。直到她高考结束,我都尝试为她领跑,但她却按照自己的节奏,“任凭风流起,稳坐钓鱼船。”

上了高中,不知怎么就开始不穿棉裤了。我想可能是嫌棉裤厚,又准备了一条比一般薄棉裤还薄的,但还是被她扔在一边。滴水成冰的天气里,她穿着薄薄的绒裤外加一条单裤,我担心她冻出病来,就苦口婆心地跟她讲腿受凉的危害,但是她一句轻飘飘的“我不冷”,就把我怼到一边。

夏天热,长头发的女孩大都扎个高马尾或是丸子头,刘海也梳起来,看着很清爽。可她却剪了厚厚的齐刘海,把脑门遮得严严实实,长发也在后背披散着。我说:“姑娘你那纯毛的披肩在肩膀上不热吗?”她爸爸也说:“好姑娘求你了,把头发梳起来吧,看你脑门都起痱子了。她云淡风轻地吐出三个字:“我不热。”那个发型一梳就是三年。

当时,我觉得孩子青春期的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的,只是女儿的逆反期有点长,跨越了初中和高中阶段。面对小刺猬一样的女儿,我和她爸爸都很着急,在她高考前,竟不约而同地都给她写了一封信。令我惊喜的是,那信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和女儿之间的壁垒。女儿变得柔和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我们的沟通一下子就顺畅了。

3

后来,女儿上了大学。在一次假期回家,我问她:“之前我和你爸爸的信,谁的更能打动你?”她说:“我爸爸”。我颇感意外:“我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写得也算情真意切了,难道还不如你爸爸写的?”她说:“我爸爸写的,都是站在我的角度;而你写的,就是站在你的角度。” 女儿说,他爸爸那封信,写出了对她的理解,让她感觉特别温暖。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为了你怎样怎样”、“我希望你怎样怎样”,那些文字是我那封信的败笔。

女儿对两封信的评价,让我意识到和女儿沟通上的问题。那几年,我经常把单位没完成的稿子拿到家里来写,陪女儿的时间本就不是很多,而陪她的时候,说的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我以为我没什么错,辛辛苦苦上班挣钱养家,下班还得做家务、管孩子学习,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我忽略了一点——和女儿的感情交流。我所做的、所说的,女儿感受到的是压力;而她需要的理解和温暖,因为我没有表达,所以她没有感受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的改变,我感觉那个逆反的女孩儿,渐渐地理解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小棉袄的温度。

女儿在大四那年,有机会作为交换生去韩国全南大学读书。学费全免,但住宿费和生活费要自己出,这对工薪阶层的家庭来说压力巨大。我说,机会难得,就是卖房子也要去。在韩国的她,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利用假期打工,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问题。

在交换期间,毕业证还没到手,就自己在国内找到了工作。交换学习一结束,就从韩国直飞上海工作了。当时,她一个人拖着比自己还要重的箱子,下飞机、上地铁,一路奔波。几千里之外,我只能远远地看着,给她鼓劲加油,除此之外什么也管不了,什么都做不了。但是女儿很知足,她说感谢父母对她的支持。

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觉得女儿长大了,仿佛和我的身份进行了转换。以前是我关心她叮嘱她,现在变成了她关心我叮嘱我。“没事早点睡”“别总看手机,你可以看看书”“吃点好吃的”“现在疫情严重,可别乱走了”……她的关心,让我感觉很温暖。

4

我有时在想,当初我对女儿是不是太严厉了?不去洗澡能怎么样呢,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为什么非要和女儿对峙,试图把她治服?现在觉得当时的做法真的很可笑。如果时光能倒回,让我和女儿回到当时的年纪,我一定会和女儿成为朋友,和她谈心,和她一起玩,找一种她能接受的方式跟她沟通。好在,我醒悟的不是太晚。

11月份的一个星期天,上午九点多了,我给女儿发微信,她还没起床。我刚想说:“都几点了还不起来吃饭!”话到嘴边,没直接说出来,而是想了想她没起床的可能原因,猛然想起上个星期她考教师资格证,又考事业编制,是太累了。于是我说,前几天挺累的,好好歇歇吧。女儿说:“嗯,是挺累的……也该起了,洗个脸、吃个饭……”

以前想和女儿视频,视频申请时常被拒,理由有时是室友在睡觉,有时是没洗脸,有时是没洗头,甚至有时是没化妆。她通常会微信打出几个字,告诉我晚点再视频。我有些生气,和自己女儿视频还得预约!

但转念一想,谁还没有不愿意说话的时候呢,哪怕是女儿也应该尊重,我也就释然了。可能是我的理解和尊重,让女儿不再抵触和我交流,现在我不找她视频,她倒经常找我视频通话,一聊就没完没了。

女儿现在在南方工作,离东北我们的家相距遥远,但网络让我们能隔空交流,能彼此关注对方情绪和冷暖,让我们的心紧紧相连。希望我们的家,像她爸爸起的家庭微信群的名字—— “爱的港湾”,不管女儿走多远,累了、倦了都可以回来随意停靠。

女儿已是一个有着五年工作经历的职场人了。她积极阳光,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她自强自立,遇事有主见,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只要一想到她灿烂的笑脸,我就会很开心。我庆幸,是感情的交流,让这个和我对峙把我气哭的孩子,成为我的骄傲。

母亲的威严,不是体现在强压下孩子的屈服上,而是蕴含在孩子内心油然而生的敬意中;母爱的力量,不只是源于爱,不只是源于养育,更是源于母亲的智慧——这是我的一个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