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生的结局,取决于德行的宽厚。
01
《道德经》之中说: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那么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善良了。守信任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任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归于诚信了。
老子提倡的“道”是一种无为的智慧,“无为”就是没有自己主观的偏见,对待任何事情都能以善心去包容和对待。
无论对方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都能够包容和善待,那么这样一个德行就是符合大道,这也是人生最高的修养。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都是认为“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让我不舒服,我会加倍的偿还”,所以很难理解宽容的对待别人,其中的意味何在?
这也是很多人所奉行的一个条例和准则,从来没有意识到需要以德报怨,以德服人,以宽厚仁慈之心去包容别人的邪恶和错误。
但是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当能够到达以善良去包容邪恶的时候,这便是最高的一个境界。
个人的涵养有多深,就会有多么大的成就。
在国学智慧《菜根谭》之中说: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切怨恨都是因为行善而更加的明显,所以有的人会感谢我,而有的人会怨恨我,与其让人感谢我的德行,倒不如把赞扬和怨恨都忘掉。一切仇恨都是因为恩惠而产生的,所以与其让人知道我的恩惠,还不如让别人把恩惠和仇恨都忘掉。
古人云,一笑泯恩仇,当你用善行学会感恩和融化仇恨的时候,升华的是自己的内心,因为你学会了宽容。
当你在原谅对方的时候,成就的不是对方,而是你自己,因为你得到了升华和境界的提升,一个人当你能够容纳多少事物的时候,才能够成就更多的事物。
比如说,一个最好的管理者是能够容纳员工的个性,而不是刻意找出员工的个性并且计较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性的存在,一个好的领导者懂得容纳不同的个性存在于集体之中,发挥各自最好的力量扬长避短,来为这个团队释放自己的力量。
但是不好的领导者只知道去挑员工的问题,这就是宽容与计较之间的对比。
02
古代有一个妇女,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生气,她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也不知道怎么改正。
有一天,她去找禅师为自己解决心中的苦闷,禅师听了讲述,一言不发,就把她领到柴房中,锁上门就走了。
妇女这个时候气得大骂,骂了很久,这个禅师也不搭理她,
妇女过来一会儿就哀求禅师,这个禅师仍然不搭理她,妇女最后沉默了。
禅师来到门口问妇人:“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是为自己生气,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受罪?”
禅师就说:“连自己都不能原谅,怎么清静如水呢,转身就离开了。”
过一会儿禅师又过来问她:“你还生气吗?”
夫人说:“不生气了,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禅师就对她说:“你的气并没有消,还压在心里,爆发之后还会更加剧烈。”
过了一会儿禅师第三次来到柴房门口,夫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禅师说:“还知道不值得,说明你的内心还是有衡量标准的,还是有气的根存在。”
于是转身又走了。
稍后妇女在背后喊禅师,问他:“什么是气。”
禅师把手里的茶水撒在地上,夫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叩谢而去。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就由别人来掌控自己的情绪,本身就已经成了一个受害者,那一些抱怨和愤怒只是释放的选择。当你抱怨的时候,只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而但是当你学会原谅和宽容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就自己。
选择宽容的时候,成就的是自己的心性,升华的是自己的灵魂。
而且当你选择宽容,说明你能够把情绪把控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交给别人。没有让别人来控制你的内心,更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你觉得哪个更划算?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