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不继,不得不长期赊米度日”,这是蒋经国的儿子蒋孝慈和蒋孝严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蒋家的孩子居然没饭吃?”这样的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可它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蒋孝慈和蒋孝严刚生下来时姓“蒋”,他们俩虽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私生子,却也依旧得到了蒋介石的“赐名”。可母亲离奇死亡后,他们被外婆周锦华抱走,外婆因怀疑他们会和女儿一样死于非命,将他们的姓改为了“章”。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1)

章亚若与两儿子

外祖母显然没想到,她为了保住外孙性命所做的决定,竟会在日后成为他们回家的最大障碍。此后的几十年里,被过继给舅舅章浣若的兄弟俩一直姓“章”。

章浣若本是贵州铜仁县的县长,他的家境是周锦华几个子女中最好的。所以,舅舅虽子女众多,无暇顾及他们,他们的童年时代却也算是勉强过得去,至少不用担心饿肚子。

1948年,国民党政权行将覆灭。蒋经国亲信王升通知章浣若:让他带着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厦门,然后坐船到台湾。

跟着外婆、舅舅抵达台湾这年,他们年7岁。他们看起来似乎和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不同,毕竟,这些年,外婆和舅舅一直尽力照顾着无父无母的兄弟俩。关于这点,章孝严自己曾在接受台湾《远见》杂志社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讲述过,他说:

“虽然母亲早逝,父亲没有办法在身边,可是我觉得童年并不缺少爱。外婆的爱意与舅舅的关切,把父母留下的真空填补起来了,因此我的人格是正常发展的。今天我特别怀念外婆。在那段日子,她把所有的精神与爱护都放在我和弟弟身上,抚养我们。”

然而,这也仅仅是童年,少年时代,兄弟俩的遭际明显就没这么幸运。

到了台湾后,章浣若没法继续做官,他也无法从文,于是不得不靠做点小生意过活。章孝严兄弟不得不和外婆、舅舅以及舅舅的七个儿子住在台湾新竹两间小小的屋子里。

章孝严的记忆里,少年时的“家”是非常拥挤的,他不得不和外婆、弟弟挤在一张小竹床上。他们的房间非常小,以至于书桌只能被放置在过道上,他们得来的奖状无处贴,只好以书桌面为底线贴在墙上。

舅舅的生意做得很不顺利,因为是读书人出身,他根本不懂商业的那一套,他卖过日用品、烟酒,也做过碾米厂生意,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

舅舅为生计奔波,外婆越来越老,兄弟俩经常属于“放养”状态。用章孝严自己的话说,叫“自生自灭”。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描述道:

“(自生自灭)这是很可能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有一次,我跟孝慈,我们很调皮,在初一的时候,天气热,我们想去游泳。没办法到游泳池去游泳,就跳到灌溉用的很深的一个渠道里去游泳,我们以为很浅,当时我们个不高,才读初一,踩不到底,水就这么流着,往下流。

我弟弟在岸上,我在下面。我就叫。幸好有个路人过来,一把把我抓上来,还把我痛骂了一顿,说你这个坏孩子跑到这里面来游泳。这一幕我一直忘不了。我说万一有一天那种情况‘自生自灭’发生,可能灭顶呢,而台北可能没有人知道。”

章孝严兄弟少年时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外婆把一切都告诉了他们。外婆认为:他们有权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至于要到哪儿去,那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2)

兄弟俩知道自己是蒋家人,还因为王升曾经常来接济他们。有王升接济的那段时日,他们的家境有好转,勉强可以称得上“小康”。可王升和舅舅关系闹掰后,他就不来章家了,他们的日子也变得难过起来了。

最难过的时候,他们经常没米下锅。没米怎么办,只能去米店赊米。让青春期的兄弟俩尴尬的是:他们去东门市场米店赊回的米吃完了,钱还没到,只好再厚着脸皮去赊。

章孝严兄弟的自尊心都很强,他们谁也不想去赊米,可不赊米是要活活饿死的啊。无奈之下,他们俩兄弟经常互相猜拳,谁输了谁就去赊米。

整个初中、高中时期,章孝严兄弟都靠不断赊米过活。贫苦的生活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他们开始意识到:“若自己不努力,就算有人相信他们是蒋经国的儿子,也不会有人在意。”

长期吃苦的日子里,章孝严也曾疑惑:

“既然我们是蒋经国的孩子,怎么会苦到这个程度?三餐不继啊。要煮饭没有米。父亲可能以为我们过得还好吧,王升不报告,他怎么知道我们过得好不好?”

上高中时,章孝严兄弟很想要一台收音机或者电风扇,当时的台湾经济已经飞速发展,这些东西都已普及,可唯独他们家却没有。他们家里的不仅没有家家都有的沙发,还连浴室和抽水马桶都没有。章孝严家里的家具,全是简单的竹器。

相比蒋家的其他孩子,在贫困中长大的章孝严兄弟更加发奋,他们读书非常用功,经常熬夜苦读。另一方面,他们的性格也在苦难的浸润下,变得坚韧起来。

他们受外婆的影响非常大,周锦华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女人,她善于忍受,对现实臣服同时又不放弃抗争。她总告诉外孙们:贫困并不是耻辱,一个人不知道如何从贫困中走出来,这才可耻。

周锦华咬着牙带着孙儿们走过了最难的岁月,可她却因过度操劳,在他们考大学前离世了。那一年,是1960年,章孝严兄弟刚刚18岁。

章孝严兄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私立东吴大学。也正是在这年,他们从王升口中得知:他们确确实实是蒋经国的儿子。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3)

章孝严兄弟

大学毕业后,章孝严服了兵役。1968年,他通过了竞争激烈的“外交领事人员”乙等特种考试,又在1978年通过了“外交领事人员”甲等特种考试最优等及格(其他两位是宋楚瑜与曾驻南非约翰内斯堡“总领事”的胡为真)。

章孝严后来一步步从“外交”基层,成长成了台湾舆论界有名的“双声带外交官”(精通英语和法语)。

章孝严始终认为:自己进入“外交部”,发展比别人快,与他是“蒋家门外孩子”无关。若真的有关,那也只是形成阻力而已。

事实也的确如此,每次外放,以及每次内部调升时,他都因为考虑到自己的家世而有所延搁。钱复曾拟调这位“次长”到华盛顿担任“副代表”而未成,他迫切想要证明:自己过去的一点一滴,都是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

他因为自己“蒋家门外孩子”身份感受到的更大的一次阻力,是在1989年,他“使韩”时。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他“出使”韩国前,要先征求对方同意。对方在人选方面,有否决权。章孝严符合一切要求,可到最后关头:他被拒绝了。

后来的章孝严才知道,韩国否决的原因是:正统的韩国,认为章孝严是“庶出”……

这次“使韩”事件,给了章孝严以沉重的打击。他在之后沉寂了一段时日,他被一种无法说出的痛苦包裹着,且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好在,相比蒋家的其他同辈,章孝严在仕途非常顺利,这无疑给了他安慰。他开始觉得:相比养尊处优的“蒋家门内”孩子,自己明显更有能力且更幸运。

蒋家门内,与章孝严同辈的,仅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就有三个,分别是蒋经国的长子蒋孝文、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4)

蒋经国全家福

其中,一直被当成蒋家“接班人”培养的蒋孝文,因遗传糖尿病外加酗酒而突然昏迷,记忆力受损,之后卧病在床达19年。

蒋孝武因从小锦衣玉食,他长大后对学业无兴趣,德国留学归来后,蒋经国有心安排他从政,可因为“江南命案”的影响,他不得不退出政坛。

宋美龄最喜爱的孙子蒋孝勇则在读军校时意外受伤,之后虽偶有出入政坛,主心力却转到了商业上。

章孝严仕途顺利,弟弟章孝慈也喜报频传。章孝慈自东吴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并获得政治学硕士。随后,他又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

求学期间,章孝慈一直不停地打暑假工维持生活、缴纳学费。他做过保安,在餐厅打过工。1978年返台后,任教于东吴大学法律系。之后,因为能力出众且擅长交际,他一路扶摇直上,并于1992年出任该校代理校长。

章孝慈和哥哥一样,具有刚毅的性格,他经常说:“和人诉苦,博取同情既无意义,更没必要,重要的是应该谈未来的希望,以争取尊敬。”

或许是受哥哥影响的缘故,后期的章孝慈也开始涉足政坛。

章孝严兄弟不约而同向政治靠拢,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他们都有了“认祖归宗”的想法。

可认祖归宗之路何其渺茫,一直到蒋经国辞世时,他们依旧没有和父亲相认,哪怕此前因为从政的缘故,他们曾见过无数次。

1988年1月,蒋经国去世后,因为章孝严兄弟还未被蒋家承认,所以蒋经国葬礼上。章孝严只能在“外交部”所设的灵堂上痛哭失声时,全会场的人不禁为之黯然。

直到1月14日,蒋孝勇才伸出援手,陪着章孝严和章孝慈避开耳目,在深夜11点20分,来到“荣总”医院的灵堂后面。

也是直到此时,章氏兄弟才得以看到躺在冰柜里的蒋经国,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声泪俱下地磕头喊着“父亲”,这是他们第一次对着蒋经国喊“父亲”。这一面,便是他们和父亲的最后一面。

章孝严兄弟有怨吗?答案无疑是有的。他们不明白:明明是亲父子,且近在咫尺,为何永远只能远远相望呢?章孝严曾坦言自己的痛苦和委屈:

“难免有些不平的感受,我们毕竟还是人嘛。我们觉得为什么父亲不能够在我们身边,为什么不能够多给我们一些关怀,为什么不能够让我们见面,让我们有些话当面告诉他。有些做儿子想跟父亲讲的话,是不能跟别人讲的,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人倾诉。这种机会都没有,当然会有些不平。”

章孝严从政后,努力让自己理解父亲,可他终究还是没能理解,他曾带着很复杂的情愫说:

“天下很多的事情认为是应该的,或者是认为不困难的,往往反而是不容易实现的。我知道他在政治的环境里面,当然有他的很多考虑,当然有他的很多困难。所以政治是一种非常奇怪,而且也是可怕的东西。它可以把亲情疏离掉。”

蒋经国去世后,越来越多的政界人士开始同情章孝严兄弟,他们说:

“他们两人可能是唯一不负蒋氏声名的儿子,但平常极少有父子相见的机会,不仅无法改姓归宗,最后父亲逝世,求做一孝子也不可得。”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5)

蒋经国全家福

父亲去世后,章孝严兄弟想要认祖归宗的想法更强了:他们的年岁也一天天大起来。若真的无法在有生之年“回归”,他们很可能会死不瞑目。

两岸恢复交流后,章孝严在母亲章亚若大姐儿女的陪同下,乘车来到桂林市东郊凤凰岭上的章亚若墓前。

长跪在母亲墓前的章孝严边哭边呼唤着:“妈妈,儿子回来看你了……”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6)

章孝严祭母

同一天,没能亲自为母亲祭奠的章孝慈和妻子、子女静坐在母亲的遗像前,长达一个小时焚香祭拜,向桂林凤凰岭的母亲遥寄哀思。

然而,就在这次祭拜一年后,章孝慈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两年后,他病逝于台湾。认祖归宗的重担,落到了章孝严一人身上。

章孝严兄弟的“回家”路为何如此艰难?这除了政治因素外,还与蒋经国家人的态度有关。

1990年1月12日晚,蒋孝武曾公开承认他和章孝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说:“我们本就是手足,而不是什么‘情同手足’。”他还表示:这都是自家的事,希望外界不要再把这个当成问题。

可惜,整个蒋家只有蒋孝武一人如此认为,其他人都对章孝严兄弟表现得非常冷漠,他们不承认他们的身份,更不可能会主动示好。

然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后,章孝严终于在60岁这年,第一次在自己的身份证上填上了父亲蒋经国的名字。当日,是2002年12月12日,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

心情十分激动的章孝严,还将身份证做了三份复制品,分别送给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还说:

“他们从来没有拿到这么好的生日礼物,我也从来没有给孩子过那么有意义的礼物。就是说,他们的爷爷是谁,他们的曾祖父是谁,可以明确了……”

相比蒋家门内的孩子,即便已经回到蒋家门内,蒋(章)孝严依旧极其看重艰苦奋斗的意义。他认为:成就他们的是成长中的磨难。

蒋氏最小的后人(蒋家门外的章氏兄弟)(7)

蒋(章)孝严兄弟在母亲遗像前

毫无疑问的是:蒋(章)孝严兄弟的物质财富没有蒋家第三代那么多,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