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驼铃阵阵的“古丝绸之路”,如今正在被时代深刻改变。随着一列列翩若游龙的中国高铁列车出口到海外,高速列车正重塑着时空格局,不断拉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距离。这其中,有不少列车来自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一列列从青岛驶出的高速列车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领这座城市加速融入全球高端产业价值链,也成为驶向海外的“中国名片”。

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长春(持续深度创新的)(1)

沿“一带一路”加速奔跑。中车青岛四方制造的364辆无人驾驶地铁车辆近日正式交付新加坡。这批地铁列车具备“无人驾驶”功能,车辆从唤醒到出库、停站、开关门、发车、回库、洗车等全过程无需人工操作,不用司机参与,实现全自动运行。该项目的交付,标志着我国无人驾驶地铁车辆首次出口海外。新加坡与中车四方的合作由来已久。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作为一座建在地铁上的城市国家,新加坡疾驰而过的地铁当中,每三辆中就有一辆是青岛制造。在新加坡,中车四方先后累计获得916辆地铁车辆订单,实现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与新加坡的密切合作是中车四方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长春(持续深度创新的)(2)

当前,中车四方正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进行全球布局,中车四方的高端装备已登陆美国、新加坡、阿根廷、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巴西、智利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中车四方中标芝加哥846辆、金额总计13亿美元的地铁车辆项目。这是芝加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轨道车辆采购,也创下中国企业向发达国家出口地铁车辆单笔数量最多的纪录。在阿根廷,中车四方赢得总计709辆、金额近10亿美元的城际动车组供货合同,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城际动车组出口订单。这些“青岛造”城际动车组目前已全部交付阿方,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萨缅托、米特雷和罗卡三大城铁线上运营。“青岛造”列车技术先进、设施完善,每天奔跑在首都核心区与周边卫星城之间,服务上百万阿根廷人,赢得当地民众的喜爱,阿方提供的乘客满意度调查结果高达97%,成为一张张流动的“中国名片”。同时,中车四方还与阿根廷签订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协议,总金额达1.5亿元,是我国首个城际动车组海外技术支持服务项目,实现了从卖产到“产品 技术 服务”全方位“走出去”的升级。

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长春(持续深度创新的)(3)

在全球瞩目的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上,中车四方发布了新一代碳纤维地铁车辆“CETROVO”,被称为引领地铁技术潮流的“未来列车”。车窗可变身触控显示屏,乘客能在车窗上上网、刷视频、看电视直播,还实现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和智能运维……该车采用先进的碳纤维技术研制,云集众多高科技于一身,它的问世,将引领世界地铁车辆技术的跨代升级,驶入更加绿色智能的新时代。走进中车四方交车线,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这里跑出了中国乃至世界高铁的多个第一,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我国首列时速200-2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以及首列“复兴号”动车组,都诞生于此。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长春(持续深度创新的)(4)

到今天,从这里驶出了1300多列高速动车组,是我国在线运营高速动车组数量最多的企业。 融入血脉的创新基因时间拨回到2006年,彼时中国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短短10年,中国高铁就以最快的运营速度、最长的运营里程和最全面的技术领跑全球,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中国高铁加速崛起,以中车四方为代表的中国高速列车企业演绎了怎样的精彩蝶变? “坚持自主创新最为关键。”中车四方铿锵有力的回答,正是这家企业铸就金字招牌的秘诀所在。

中车青岛四方和中车长春(持续深度创新的)(5)

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以及跨座式单轨列车、悬挂式单轨列车也在中车四方问世。中车四方还将创新的触角伸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全球框架下的创新体系。近年来,中车四方相继成立“中德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泰高铁联合研究中心”“中英轨道交通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为高铁加速“出海”蓄势。与此同时,中车四方打造高铁“人才硅谷”,目前已汇聚了300多名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为企业创新提供强劲“引擎”。在青岛,高速列车装备业已形成产业链,汇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车小镇”。这里已集聚了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有限和庞巴迪3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威奥、欧特美等骨干配套企业180余家,产业集聚水平位居全国首位。如今,全国60%的高速动车,25%的城轨、地铁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高铁“心脏”。

闪电新闻记者 张磊 青岛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