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1)

长歌行[1]

无名氏

【原文】

青青园中葵[2],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3],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4]。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5]?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

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2)

【注释】

[1]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行”,有长歌行、短歌行等。

[2]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两种,以白茎为多,叶大花小,花呈紫黄色。朝露:清晨的露水。晞(xī):晒干。

[3]布:散布。德泽:恩惠。

[4]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焜(kūn)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cuī):衰老,衰败。

[5]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海:指东海。西归:指回流。

[6]少壮:年轻的时候。老大:年老的时候。徒:徒然,白白的。

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3)

【作者】

此诗选自汉代《乐府诗集》。汉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主要负责收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把由它收集来的配乐民歌或一些文人模拟这类民歌写的作品统称为“乐府”,乐府也就成了一种诗歌体裁。乐府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民歌是其中的精华,这些作品大都收录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郭茂倩(1041~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4)

【赏析】

这是一首劝学诗。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此诗借物言理,托物言志。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在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到来,百草凋零。诗歌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花草繁茂、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第七和第八两句以一个巧妙生动的比喻,写出了岁月的无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应该趁年轻力壮,抓住青春年华,珍惜时光,及时努力,勤奋学习、工作,不可虚度光阴,免得到年老时空自悲叹、追悔莫及。结尾两句是诗人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至理名言,浑厚有力,深沉含蓄,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诗歌结尾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令人振聋发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5)

全诗语言通俗质朴,浅显易懂,于平淡无奇中彰显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过之后令人振奋,引人深思。

这首诗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遵循由盛到衰、由少到老、由生到死的客观规律。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时光短暂,转瞬即逝,所以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趁年轻努力工作、积极学习,莫让年华付诸流水。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每日一首古诗141首(每日一诗长歌行)(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