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一开始,课本上就写道先做几个假设人的欲望无限、人的行动理性等等起初觉得这些都有道理,毕竟是假设嘛,况且还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常态但等到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出来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越想越不对劲是的,说的是没错,吃一个馒头的时候觉得好吃,吃三个、五个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不好吃但是不是还有好多东西,越来会越觉得上瘾吗?比如打游戏,比如抽烟,比如喝酒等等,貌似这些都是不良嗜好哈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定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定律(经济学的困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定律

经济学课程一开始,课本上就写道先做几个假设。人的欲望无限、人的行动理性等等。起初觉得这些都有道理,毕竟是假设嘛,况且还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常态。但等到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出来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越想越不对劲。是的,说的是没错,吃一个馒头的时候觉得好吃,吃三个、五个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不好吃。但是不是还有好多东西,越来会越觉得上瘾吗?比如打游戏,比如抽烟,比如喝酒。等等,貌似这些都是不良嗜好哈哈。

但是烟酒、游戏都是消费品,却并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于是乎,开始学习我们会找出很多理由强化自己的疑问。

比如:

我觉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一个原始的假设就是对一种商品和服务起初是有需求的,比如教科书上经常用来讲的吃馒头的例子。前提是饿的状态,当一个人饿了的时候馒头边际效用递减是成立的。但如果原始状态并不是很饿呢。比如穷人多花的100块钱效用明显要远远高于富人,因为他的基本需求没满足嘛。既然不同群体的边际效用可能不同,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来推导研究整个社会的需求曲线呢?不是同类项也没法合并嘛

再比如:

对刚才的上瘾类的烟酒等商品的消费,貌似也不符合边际效用。如一个已婚人士去嫖娼消费,起初可能会有生理上的刺激和新鲜,时间长了回归家庭的心理是否会让其产生愧疚,进而导致效用下降。也就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边际效用。如果人们的心理满足曲线不是一条直线。那么边际效用可能就和规模收益一样,呈现的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那还用个锤子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出需求曲线。

多年以后再回头来看当时的心理,应是再没有困惑了。微观经济学很多概念类似于社会学、心理学,是对个体的行为的归纳总结,尽管后来有了数学的严格证明,但其根基并不像理工科一样,能通过演绎推理推导出定理。多数时候仅仅是通过归纳推理总结出的一般规律。

由于效用是个主观上的概念假设,不可能完全契合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情况。作为一个理论的假设,只需要符合最普通最广泛的情况即可。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性的贪得无厌和喜新厌旧。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显然不是公理和定理,似乎也不是规律,而是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