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形演变

“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2)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3)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4)

它像古代兵器——是一把超级斧钺,一把柄上有钩的大斧头(鉞),斧刃还带有一排锋利的锯齿,是当时无人可敌的超级武器。也有学者认为“我”是商代以前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这种锯斧叫作“锜”。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5)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6)

后期的甲骨文和早期的金文里,还延续了这长柄锯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个便于武器站立的脚钩(甲骨文也出现,但一般为最下面的短横,而金文的此部分一般在竖画的末端稍往上),锯齿也基本统一为三齿了。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7)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8)

后来金文“我”字的构形便开始讹变了:斧柄的顶钩变为丫叉形,斧柄的脚钩变为斧柄中部的斜撇,而锯齿也只余两齿,斧柄也更往右弯了。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9)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0)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1)

发展到小篆后,讹变就更大了,已完全看不出“我”原来是锯斧的原貌了。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2)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3)

后来,“我”这个象形字又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为汉隶,从先秦文字的线条化变为笔画化,以点、横、撇、捺、挑、钩等基本笔画代替了圆匀连转的线条。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4)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5)

楷书,则是从汉隶的形体发展过来的。为了书写运笔和速度的需要,左边的竖下面加了个钩,再稍向右弯曲,变成了今天的竖弯钩,左边下面的短横也变成了提笔。

二、含义

《说文解字》曰“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禾。禾,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凡我之属皆从我。”徐锴曰“从戈者,取戈自持也。”

周武王伐殷,在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孟津”又写作“盟津”,即盟誓的渡口)大会诸侯,广大诸侯军队誓师集合,周武王左手持青铜钺,右手执白尾旗,发表了三篇《泰誓》(《史记》作太,太是极大。),其中有“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我伐”用的就是“我”的本义,“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杀伐之意,“我伐”即杀伐。杀伐要进行了,讨伐荒淫无度的纣王的武功,比成汤王的功绩还要大。所以《说文解字》说:“我,一曰古杀字。”便是此意。

上古时代“我”是一种当时比较先进、非常厉害的兵器,在战争中人们挥舞“我”这种兵器去杀伤敌人,同时口中发出“哦——哦——”的声音,用以吓唬敌人,后来“我”由斧钺衍生出“手持大戉,呐喊示威”的意思。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强大自我的代称,后人又加“口”造字“哦”,来表示手持武器呐喊示威。

战国时代以后,“我”字本义所代表的锯斧状武器被更优秀的武器淘汰,并逐渐消失,于是“我”字的本义便不再使用,而是被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所以《说文解字》解释“我”为“施身自谓也”,《广韵》曰:“我,已称也。”,就是人们对自身的称谓,此意沿用至今,字音仍保持不变。但词性却已由名词转变为人称代词,而“我”是凶猛的兵器的原义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人所知晓了。

三、其他第一人称代词

“我”和“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但在上古用法有些不同,“吾”作主语、定语,但不作宾语;“我”作主语、定语,也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其中“吾”作主语,“我”作宾语。现在汉语只用“我”,“吾”就出现在古代汉语中了。

还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余,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表示语气的舒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余”的本义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朱熹曾经解释“吾”和“余”表达第一人称代词时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意思是用“余”自称的时候语气舒缓平和,用“吾”自称的时候语气倨傲。《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予”是一个指事字,像两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义为给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尔雅》:“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则予之与余,但义训我,非同字也。”是说:卬、吾、台、予、朕、身、甫、余,都是我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基本都用“我”了。

学汉字大全第12集(小学生学汉字识传统)(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