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母舍饭成语故事(今日成语典故黄绢幼妇)(1)

漂母舍饭成语故事(今日成语典故黄绢幼妇)(2)

后汉时,浙江上虞县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子,名叫曹娥。她父亲因不慎堕江溺死,没有捞到尸体,曹娥在江边昼夜嚎哭,十分悲伤,最后投身江中,去寻找父亲,过了五天,果见曹娥背负着父亲,两具尸体一同浮出水面,人们便将他们安葬,并且称颂曹娥为“孝女”。当时的“上虞长”度尚,请人作了一篇诔辞(诔〔lěi〕,表彰和哀悼死者的文字),刻上石碑来纪念她。这碑即后人所谓的曹娥碑,那江也就叫做曹娥江了。

曹娥碑的这篇诔辞,据说是度尚请邯郸淳作的,不过是宣扬封建道德的一些老调罢了,可是那时的文人们却认为他写得非常出色。相传,著名文学家蔡邕〔yōng〕也曾特地去看了这个碑。还说,当他到达时,天已傍晚,在暮色苍茫中,他用手指抚摩着读完了碑文,就在碑的后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这八个字也就被刻在碑后,尽管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据《世说新语•捷语》载,后来,曹操和他的“主簿” (类似秘书)杨修在曹娥碑附近经过,他们也参观了碑。 (《三国志》说,曹操和杨修是在蔡邕的女儿蔡琰【yān】家里看到了曹娥碑的拓本。)曹操见到蔡邕的题字,问杨修是什么意思。杨修容道:“黄绢,色丝也,丝旁一个色字是 ‘绝,,幼妇,少女也,女旁一个少字是‘妙',外孙,女之子也,女旁一个子字是'好',齑,指辛辣的蒜泥蒜末之类,齑臼,是指捣蒜的鉢子,即受辛之器,受辛二字合并是 ‘辤,(辞的异体字)。这四个字谜,是蔡邕对碑的赞语:‘绝妙好辞’ ! ”曹操听了,暗暗佩服杨修的聪明。

后人引用“黄绢幼妇” 一语隐喻“绝妙”;也用“绝妙好辞”或“绝妙好词”这个成语赞美诗文佳作。

漂母舍饭成语故事(今日成语典故黄绢幼妇)(3)

宋末周密选录南宋一百三十余位词人的作品,编成一部总集,题书名为“绝妙好词”。明李呂棋《剪灯余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 “美人且读且笑曰:‘绝妙好词’ ! ”

漂母舍饭成语故事(今日成语典故黄绢幼妇)(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