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木,商朝用柏木,周朝则用栗木,栗木使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对宰我说:“既成之事就不再解释了,过去的事不再规劝了,以往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论语二十则及感悟(理解论语第三篇第21章-成事不说)(1)

逐句解释:

哀公问社于宰我。

社:土地神社,祭祀土神的庸也称社。

鲁哀公就土地神的木料向宰我请问,他可能明知故问,也可能真不太清楚,有些疑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栗:栗树,后指害怕发抖。

宰我根据前朝情况回答:“夏朝用松,殷商用柏,周朝则用栗树以惊醒之”。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遂:已经完成。谏:劝谏、规劝。咎:责怪、埋怨。

孔子听说后说:“事情已定就不要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劝谏了,以往的事情也不要再追究和埋怨了。”

心得总结:

本章历来争论颇多,对于孔子的话语解释各有不同。

有的解释为孔子因为宰我回答鲁哀公之问属于失当,而孔子对待学生时宽宏大量,对于已成之事并不追究责怪。有的解释为孔子因为周朝弃松柏而用栗树,并不值得推崇,因此希望不再提及和追溯。因此后世之人多解释为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完成了,说了也没用,不如不说;过往的一切,已经那样了,何必再追究呢?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豁达与从容。

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但结合上下文似乎又有些不通。一是周礼向来是孔子所推崇的,怎么会弃用夏商之松柏而采用使民战栗的栗树呢?这与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相违背。二是对于过去之事,周朝采用栗树制作神位以及宰我对鲁哀公的回答,难道不应该反思下正确与否,而不是一概“既往不咎”吗?

夏商采用松柏寓意万年长青,周朝采用栗树可能也有震慑之意,但周朝礼制未必比夏商严苛。宰我回答虽是事实,但未必正确。孔子对此并没有细究,而是采取放下过去,不再纠缠的豁达态度。

孔子原本的意思也无从考证了,我们姑且按照普遍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对既成之事不再解释,过去的事情不再劝诫,以往的事情不再追究,体现一种智慧。

生命总是朝前发展的,人生路上会碰到很多让人后悔抑或难过的事情。如果执着于过去,始终沉溺在过往的一切而无法自拔,那么就无法卸下包袱,无法面向未来。因此,面对世上种种的过往,喜悦也好、痛苦也罢,终归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坦然面对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生命变得更加积极和有意义。但是,过去的一切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过往的一切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和迷失方向。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我们容易误解为“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吧“,这样容易消极和含混。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结合孔子和曾子的话,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对于过往的一切不必执着,而是应该着眼现在和未来,但同时我们要对过往的一切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

附图:

论语二十则及感悟(理解论语第三篇第21章-成事不说)(2)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今社会背景,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故弄玄虚、不搬弄是非,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