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与历史人物的关系(一字千金及其背后故事)(1)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一字千金”比较常用,所以大家并不陌生。一般地,人们用这则成语称赞“诗文精妙,价值很高。”最近,笔者观看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才知道原来在成语“一字千金”背后,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而且与咱西安还有关联。

战国末期有个著名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并把自己的爱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过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死后,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登上王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当时养士之风盛行,所以吕不韦也有门客三千。吕不韦让这些门客将各自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最后又下功夫将这些文字编辑成《吕氏春秋》一书,此书内容涵盖了天地万物及古今之事。书成之后,吕不韦把它公布在咸阳城门口,请大家提意见与批评,并声称若有人能更动其中的一个字,即赏赐千金。悬赏多日,没有引来任何人的批评和意见,吕不韦和《吕氏春秋》这本书因此而名扬天下。“一字千金”的成语即由此而来,现在出版的各种词典在收录“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时也普遍采用这一典故。

然而,长期以来,对“一字千金”这则成语典故的认识并非是“铁板一块”。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存有一块国宝级的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据传,这块石碑就与“一字千金”的成语有关。进馆仔细欣赏这一石碑,不难看出,此石碑其实是块“合成”的石碑。字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他怎么可能写出300年后唐朝的文章呢?玄奘和尚西行取经,从印度等地带回了佛经。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后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请太宗作序,太子李治作记。而这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今存文字内容的主体即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此碑立于唐高宗年间。当时朝廷希望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的高僧怀仁得知此事后,下决心要承担此重任。经过怀仁和尚下功夫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出来。传说,怀仁和尚在搜寻集字过程中,其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万不得已,只好奏请朝廷贴出告示称,谁若能献出碑文中空缺的字,每字赏一千金。重赏之下,《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中的所有字很快便集齐了。“一字千金”成语即由此而来。也因此,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看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我想“一字千金”的成语或许还有其他典故或故事呢。于是我满怀好奇地在网上求助“度娘”。没想到,还真找到了关于这一成语的第三种说法。话说初唐,诗人王勃从京都长安来到南昌。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在滕王阁设宴邀请远近闻名的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应邀前往,并一气呵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滕王阁序》和诗作。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诗中空了一字。这个空了的字应该是“独”、还是“水”呢?大家莫衷一是。无奈之下,都督只好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空下的字补上。都督的侍从追上王勃后,王勃的随从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都督大人海涵。”侍从返回,将此话转告都督,都督心里暗想:“这分明是王勃在敲诈本官嘛!”可转念一想:“怎么也不能让这个字空着,不如随了他的愿,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都督命人备好千金,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甚感惊讶,说:“何劳大人如此,晚生岂敢空字?”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都督也频频点头道:“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来源:2018年04月15日西安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