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方哪里没下雪(津城为何越来越少雪)(1)

现在北方哪里没下雪(津城为何越来越少雪)(2)

天津气象站近十年冬季降雪统计

现在北方哪里没下雪(津城为何越来越少雪)(3)

一家汽车4S店门前,“憨豆先生”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

2月12日,一场期盼已久的初雪悄然而至,不仅给一冬无雪的津城披上了一层惊喜的素白,更惊艳了津城百姓的朋友圈,大家无不雀跃,争相晒出第一场雪的美好姿态。

两天后,降雪又来,再次惊艳了津城,但对于天津人来说,今冬的雪还是少了些。

在人们的记忆中,曾几何时,作为一座北方城市,天津的冬天似乎总伴有几场漫天大雪,天地之间一片混白才是北方冬季该有的样子。然而,近年来,这种感觉渐渐淡了,好像雪越来越少,即便在冬季的南方频繁出现降雪的时候,天津人也只能望“雪”兴叹,不少人感叹:天津越来越“贫雪”了。

真的是这样吗?

“五彩缤纷”的雪

这两天,“下雪了”成为天津最靓的新闻,没有之一。不仅主流媒体在报道,朋友圈也被刷屏:“终于看到雪了”“久违了”“瑞雪兆丰年”“下雪了,好开心”“太金贵了”……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多人如此“万众一心”地抒发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感慨了。

偶有那么一两个“不识趣”的,在朋友圈里漫不经心地抛出三个字“至于吗”,立刻引来“不解雪情”“不解风情”甚至“不解民情”的围攻。

一场久违的雪,似乎激活了很多人的灵感之泉。在记者的朋友圈里,能看到这种哲学范儿的思考:“雪像正义一样,只会迟到,不会缺席。”要么,“有雪的冬天总是好的”,留白,让您各种想。

还有文艺范儿的:“与雪,执手到白头”;“瑞雪满津门,楼宇尽银阙”;“下雪了,新的一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唐的老韩(韩愈)怎么也想不到,在他离开1195年之后,竟然会在公元2019年(农历己亥年)的这个冬天又火了一把。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看上了他那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于是,朋友圈里一整天都在“飞花”。

乐活文化浸染下的哏儿都,自然不会放过这么有喜感的一场雪。段子手们抖着机灵:“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风花雪月,它肯定是无言的结局呀──范德彪”;“等了一冬天的雪花,终于在春天洒下”;“二月雪花似剪刀”……

春节刚过,正值开工的当口,这场及时雪也给写实派送去了最好的故事背景。“早上,荣誉村长李永冒着雪花给贫困学生送来70套书包文具。晚上,孙淮北村长带着投资商考察美丽村庄旅游项目,爱心让人敬佩让人感动”,这是天津政法系统一位驻村干部发布的朋友圈;“新春走基层,天津滨海中关村。今天走绝对爽”,这是一位新媒体记者的雪中片配文。

雪中的故宫成了网红。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也成功借雪上位,那首朦胧暧昧的片尾曲《雪落下的声音》,被转发了一遍又一遍:“我慢慢地听,雪落下的声音。闭着眼睛幻想它不会停……”

朋友圈里的雪,五彩缤纷,充满灵性,道不尽的诗情画意,品不完的人生百味。

请问,您爱雪吗

这场难得的降雪,不仅刷爆了朋友圈,也成为大家平日交流谈论的焦点,于是,记者带着三个问题,采访了那些印象中不得不迎风战雪的工作者们,问问他们“爱雪么?”“为什么?”“雪天您在做什么?”

徐文华

河北区环境卫生管理一所扫道工人

■ 非常爱雪。

■ 小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特别开心,工作后,也很爱雪,冬天下场雪,人们少得病,但也很怕雪,因为下雪的时候,环卫工人很辛苦。

■ 一直摩拳擦掌,但是这两场雪“不给力”,路上积雪很快就清理完了。

许勇

河东区环境卫生机扫队班长

■ 很爱雪。

■ 下雪时最有过年的味道。

■ 在岗位上值守,随时准备出动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艾士超

1000千伏特高压海河变电站变电运维副值

■ 爱雪。

■ 用天津人的话来讲,就是“素”“净”,寄托了人们干干净净做人、做事的纯朴思想。

■ 下雪那天我正好休班,在家看孩子,但在站工作的同事忙着清理设备区的积雪,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辛宇

8路公交车驾驶员

■ 对于雪,我是爱恨交织。

■ 清晨看到窗外皑皑的白雪,心情就格外地好。我儿子今年满10岁,每当下雪就会带着他一起在户外玩雪,整个身心都得到了放松。不喜欢雪是因为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特殊天气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市民乘客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早早来到车队,提前对车辆进行例保检查,并在上下门台阶处安放防滑垫子、在车厢内倾洒盐粒,心里默念着雪天驾驶的注意事项,确保乘客出行安全。

吃肉的兔子(网名)

私营业主

■ 爱雪。

■ 可以多休息一天,不用去开店。

■ 睡到自然醒,在家吃火锅看雪景,心里美滋滋。

刘晓宇

顺丰快递快递员

■ 很喜欢雪。

■ 小时候一下雪就打雪仗各种玩。

■ 过年刚回来,就赶上这两天天津下雪,照常送件不受影响。

雪日少了降水量没少

天津市气候中心提供数据显示,从近年来冬季我市降水总量的统计来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为什么人们感觉上的降雪却少了呢?

2010年至2018年,冬季降水总量,分别为9.4毫米、11.1毫米、0.4毫米、21.4毫米、5.7毫米、17.6毫米、19毫米、10.8毫米、4.4毫米,除2012年、2014年、2018年外,冬季降水总量多数超过10毫米,并没有出现冬季降水总量减少的趋势。

天津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杨德江介绍,从近10年冬季雪日的统计看,多数年份超过5天,2017年高达11天,只是2018年和今年以来雪日较少,从津城市民的感觉上,降雪就越来越珍贵了。

今冬初雪有点“任性”

立冬之后,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下降趋势加快,每次冷空气来访,都会带来明显的降温、大风甚至雨雪天气,华北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根据天津市气候中心提供数据,以往,11月中下旬开始至12月初,降雪就会陆续出现。然而今冬初雪,直到2月12日才姗姗来迟,让津城市民等得有些焦急,实在有点“任性”。

杨德江介绍,根据我市1951年开始有正式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市区冬季有好几个年份是到了2月份才出现降雪,其中最晚的一年出现在1965年到1966年的冬季,直到2月20日才出现初雪。此外,从历史统计来看,还有一些年份的冬季截至1月5日,仅出现了0.1毫米以下的累积降水量,这个降水量也不算是有效降水。尽管如此,总体来说,今冬2月才出现初雪,属偏晚年份。

气温升高“造雪”失调

“虽然冬季降水总量没有明显减少,但是,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我市所处的华北区域近年来冬季也呈现出偏暖的趋势,统计显示天津全市冬季气温平均每十年升高0.35℃,这不仅会导致冬季冷空气活动有所减弱,还会造成有些年份后冬出现降雨天气。”杨德江介绍。

气温升高导致空气中可携载的水汽量变大,水汽就比之前更难饱和,而只有水汽饱和后,才能凝结出液态的水或固态的冰晶并形成雨或雪,那下雪就更难了;如果暖湿气流很强,满载的水汽量大,一旦遇到冷空气,就容易出现强降雪。气候变暖,导致了雪日少,但雪可能下得更大了。

也就是说,由于气温升高,降雪以降雨的形态出现,使得部分年份虽然降水量没有减少,但雪却变少了。

南方雪多北方雪少?

南方一轮轮雨雪,但天津连一点雪星都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气象局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室首席王维国解释,要出现降水的天气条件至少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水汽来源,再一个是冷空气的配合,冷空气可以使水汽凝结形成云形成雪或形成雨。而入冬以来,尤其是前两次寒潮天气过程中,来自海洋的水汽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冷空气与水汽主要是在南方地区交汇,暖湿气流比较弱,不能抵达华北地区,造成今冬华北地方出现降水比较少。(记者 苏晓梅 岳付玉 刘一博 摄影 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