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王昭君《报汉元帝书》

王昭君出塞之后,多年处于分裂和战乱中的匈奴实现统一,中原王朝与匈奴部落的联系也变得紧密了不少,两方百姓的生活能够趋于安定平和也得益于此。

而提到王昭君,就不得不提到汉元帝,且很多人在评价这位皇帝的时候,都说他“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落”,那为什么人们会这样说呢?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

《昭君出塞图》

汉元帝刘奭

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是汉宣帝刘询的长子。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便荣登大宝,而他则在八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

由于刘奭有着非常出色的学习天赋,因此他学会了不少才艺。就一些史料记载来看,这位太子不仅能写擅画,还格外精通音律,且不管是多难的东西他都能很快学会。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2)

汉元帝刘奭剧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书中记载的刘奭“柔仁好儒”,做事相当拘谨。早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汉宣帝便给出了“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评价。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才导致汉宣帝刘询如此失望呢?原来在汉宣帝掌权期间,曾非常重用法家人物。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3)

汉宣帝刘询剧照

他动不动就会使用刑罚惩戒下属,甚至有人还因为说了些“刺讥辞语”,就直接被杀害。

这在刘奭看来实在太过残暴,因此在一天吃饭的时候,刘奭向自家老爹委婉地建议道:陛下您的刑罚似乎略有些过分了,应该多多用用儒生,否则怕是众人会离心。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4)

汉元帝刘奭剧照

对此汉宣帝非常生气,他严厉地批评了刘奭,且同时对刘奭喝道:“汉朝自有汉朝的制度,从先祖开始,汉朝就是王道、霸道兼而用之,根本不兴周朝那所谓的德政!”

随后汉宣帝短促地换了一口气,继续说,“那些儒生无法洞察世事变化,还很喜欢厚古薄今,国家哪里能够交给这样一群人?”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5)

汉宣帝刘询剧照

随后看着一脸惶惶不安的太子,汉宣帝给出了太子刘奭将会“乱家”的结论。按理来说皇帝在发现这种问题的时候,都会思考着更换储君。

只不过因为刘奭是已故皇后的孩子,汉宣帝刘询对皇后多有亏欠,因此他最后并没有更换太子,等到公元前48年的时候,汉宣帝驾崩,刘奭登基为新帝,是为汉元帝。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6)

导致汉朝衰败的原因

从整个汉朝的发展来看,汉元帝在位时期,汉朝相对比较强盛,不过在汉元帝之后,汉朝就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了“西汉是因为汉元帝而衰落”的观点。那么汉元帝当时究竟做了些什么,才导致西汉开始衰败了呢。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太过柔仁好儒,处理朝政的时候毫无主见,致使朝堂上外戚、宦官等势力日益增大;
  2. 不能像他爹刘询一样奖罚分明,无形中导致外戚、宦官越来越肆无忌惮;
  3. 不辨忠奸,导致中枢权力急剧失衡,将自己慢慢架空成了“傀儡”;
  4. 宠信宦官,思想天真,导致自己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弱。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7)

汉宣帝刘询像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汉元帝即位的时候,他手中便有汉宣帝留给他的“三驾马车”——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以及少傅周堪。

这三人各有所长,并且对汉王室很忠心,如果汉元帝能够好好利用这三个人,汉朝就算不能再发展,但也绝不至于走上衰败的道路。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8)

汉宣帝刘询像

只可惜汉元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三人中,萧望之作为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儒臣,对汉元帝的上位其实很高兴。

因为一个“柔仁好儒”的皇帝,更容易认同自己所推行的仁政。而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刘奭对自己这位老师非常信任,这就使得儒臣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9)

乐陵侯史高眼看着萧望之等人越来越受刘奭倚重,他作为顾命大臣之一,觉得自己受到了冷待。

久而久之,乐陵侯史高与萧望之等人隔阂渐深。终于,在萧望之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之后,乐陵侯史高彻底爆发,他联合宦官开始阻挠萧望之等人进行改革。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0)

古代宦官剧照

对此萧望之非常担忧外戚和宦官会干出更加不利于国家的事情,于是他向汉元帝提议说:

中书一职本是国家政事之本,应该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用宦官实在是有些不合祖制。面对萧望之的建议,汉元帝犹犹豫豫,议论久而不决。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1)

萧望之等臣给汉宣帝提议

也正是因为汉元帝的犹豫,导致时任中书令的宦官弘恭和时任仆射的宦官石显等人记恨上了萧望之,他们干脆与史家等外戚联手,逼得萧望之饮鸩自杀。

而对此,刘奭虽然难过地哭了好几场,但他却没有重罚石显等人,仅仅是做了口头问责。等因为萧望之去世而导致的低落心情缓解了以后,刘奭又开始宠信石显等人。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2)

古代宦官剧照

后来因为中书令弘恭病逝,石显继任中书令。从这个时候开始,汉廷的权力便开始急剧失衡,而刘奭就像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样。

他后来干脆将朝政全部委托给了石显。一个好好的皇帝,就这样把自己造作成了“傀儡”。

他认为宦官都没有家室,绝对不可能勾结外党。诚然,汉元帝时期的宦官,比方说石显。他的确没有家室,看上去无法勾结外党。

可是因为大权在握,石显对内勾结宫廷人士,彻底掌控了元帝的一举一动,对外拉拢外戚以及摇摆不定的儒臣,大肆屠杀异党人士。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3)

古代宦官剧照

这种情况导致汉元帝在朝堂之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很多大臣商量国家大事也是直接寻找石显,汉元帝就像是一个吉祥物一样,只需要在旁边坐着就行。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在长安未央宫驾崩,终年四十二岁,传位于太子刘骜,是为汉成帝。此后,汉朝便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4)

古代宦官剧照

小结和一些联想

总而言之,人们之所以说汉元帝导致了西汉的衰落,主要是因为此人在为政期间,给了宦官以及外戚太大的权力,这导致汉王室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并且这种将权力转交给旁人的行为,也使得汉朝的社会危机日渐加深,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再加上时不时出现的自然灾害,也难怪汉朝会走上下坡路了。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5)

汉元帝刘奭剧照

而从汉元帝在石显等人陷害萧望之后对他们只进行口头问责一事,也使人联想到了现在的校园霸凌问题处理上。

很多家长在孩子受到校园霸凌之后,最主要的处理办法就是告知老师,由老师牵头让霸凌者向受害者道歉,可是这种方法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6)

校园霸凌

如果想要更好地解决这种事情,最好是在第一时间联系警察,并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霸凌者对孩子的随意殴打、谩骂已经涉嫌寻衅滋事罪,本人坚决要求依法处理。针对16岁以上的霸凌者,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而16岁以下的则可以追究治安责任。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7)

依法追究校园霸凌者的刑事责任

如果只是为了给霸凌者的监护人一个教训,那么可以放弃追究责任,但一定要在警察的见证下,由对方出具一则具有法律效益的保证书。

保证霸凌者不再霸凌孩子,如若不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这种情况一旦立案,霸凌者身上便会有前科,就算他本人再不懂事,他的监护人也会帮助他懂事。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8)

校园霸凌主题教育

如果只是像汉元帝那样口头解决问题,不痛不痒的,事后施害者说不定会变本加厉地为难人。

或许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实在是有些小题大做,可孩子的教育从不是小事。这里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不要遭遇校园霸凌,不要面对这种看似无意实则恶毒的黑暗。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19)

警察介绍校园霸凌

补充

话题再回到汉元帝身上。上面我们讲了汉元帝在国家政事方面的一些表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讲一讲他的婚姻故事。据说汉元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最喜欢司马良娣。

可遗憾的是,司马良娣在公元前51年就早早病逝。病逝之前,司马良娣对刘奭说:自己的病很有可能是因为其他良娣、良人的诅咒。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20)

刘奭和司马良娣的日常生活大概如此

对此年轻的刘奭深信不疑,他彻底疏远了自己的姬妾的,到后来这件事情还传到了汉宣帝的耳朵里,为了让儿子摆脱痛苦,汉宣帝让王皇后挑选几个年轻宫女去服侍。

这之中有一个宫女名叫王政君,她被心不在焉的刘奭指中,成了刘奭的太子妃,不久后还生下了太子刘骜。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21)

皇室的婚姻很多都非常不幸

只不过因为刘奭非常思念司马良娣,他在太子出生之后,便很少去后宫女人那里,除非有人那子嗣一事催促他,他才会像完成任务一样走一遭,令人唏嘘不已。

而这大概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后来王昭君会“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并最终选择远嫁匈奴。

汉景帝和汉元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汉元帝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败(22)

《昭君出塞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