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中的“吹牌子”

作者 张 文

在华州民间丧事中,主家会请来乐人烘托气氛,以示哀悼之情。在乐人演奏的间隙,有一个环节称之为“吹牌子”。“吹牌子”就是乐人把分内的事完成后,主家要求乐队在乐蓬、门口或者灵堂周围演奏秦腔曲牌、歌曲等,也就是“加班”。吹一首曲子或者加班多长时间,需要多少费用,是由总管或者事主和乐队事头(领导)商定的,逝者的儿女、女婿、外甥、侄子等孝男孝女都可以点歌。点歌点戏算是为逝者行孝尽孝。

昆明指定丧事用品寿衣(华州丧事中的吹牌子)(1)

吹牌子在三十年前的华州很常见。那时过白事除了乐队,还有播放录像带,歌舞演艺还没有兴起,自乐班(戏班)只是少数有钱人才请的起,只有乐队是每家每户过白事必须叫的,一般都是四口乐人、六口乐人和八口乐人,也没有电子琴和音响,晚上让乐人加班,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吸引村里人来看热闹,免得事场冷清。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了最初的乐队带唱,使用便于携带的小型音响和电子琴,这些设备可以用自行车或者摩托车载走,就是为了应对吹牌子而增加的设备,这个时期电影也普及了,2000年前后,有了歌舞晚会和大型戏曲演出,乐队吹牌子逐渐被正式演出替代了。

由最初的“坐台子”(围着桌子坐着或者站着唱),到地摊式演出(观众围个圈,演员站中间),到钢管彩条布搭简易舞台,再到流动舞台和大型灯光音响。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歌舞、戏曲演出渐渐普及,2000年至2010年是歌舞演出鼎盛时期,到2010年后,大型歌舞晚会渐渐萧条。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请乐队一般都是四口乐人、六口乐人、八口乐人,后来发展到十口乐人,还有十二口、十六口、二十口……慢慢有了高档电子琴、年轻女歌手,音响也越来越先进了。歌舞萧条后,歌舞演员也参加乐队了,成了“守门的”(也有被称作门迎的,不跑路,只在主家门口唱歌,接灵结束她们也就下班了),目前乐队至少十个人,每场都带歌戏演唱、乐器独奏等节目,这样以来,就很少有吹牌子这种加班活动了。

吹牌子也出现过问题,乐人熬夜加班,点歌的人不兑现赏金,没法给乐队同事分加班费,后来吹牌子就演变成:“断墩”。就是加班一个小时收多钱,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说好了就计时开始,唱歌唱戏、乐器独奏合奏……

也不是每家都适合加班,如果分内的事干完已经很晚了,乐队一般就不加班了。

乐人和歌舞本是一家,先有乐人,后有歌舞,歌舞也是乐人创新改革的产物,即是独立的,又是联盟的,有的乐人也是歌舞演职人员,歌舞鼎盛时期,从事歌舞的基本不参加乐队。最近几年,歌舞衰落后,歌舞演员又跟随乐队走村串巷。但歌手是有区分的,一类歌手是上过歌舞演出的,还有一类是一直在乐队里唱歌。

昆明指定丧事用品寿衣(华州丧事中的吹牌子)(2)

大型歌舞演出虽然很少了,但乐队带唱正在流行,乐队从最初的尝试带小音响,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当时从西(赤水)往东(毕家),从南(杏林)往北(下庙)流传。大概用了十年时间才普及到整个华州。

现在偶尔还会遇到乐人加班的事,还有很多人习惯这个说法:吹牌子。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张文

图片提供:张文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