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人九痔”的说法,路人皆知,痔疮真正是一个让人抓狂的毛病,坐立不安,睡卧不宁,还不好意思开口跟别人说,可是伤了不少人的心!尤其在这个工作忙碌、生活紧张的时代,小小痔疮的出现,更是一种雪上加霜的感觉!“痔”在,不自在!治“痔”高招在此,免除后“股”之忧!

我国的治痔之策(治痔高招在此)(1)

凡直肠末端与肛门处血涌瘀结,形成小肉突起者谓之痔,因痔核影响而有瘙痒、疼痛、出血,甚或脱出等症状,统称为痔疮。因生于肛门内外的位置不同而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

【病因病机】

1.风火燥热

风火燥热之邪结于直肠肛门,郁久肿胀热痛或出血,而成痔疮。

2.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致湿热,成痔疮。

3.其他

(1)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产,长期便秘,七情郁结,气机失宣,致气血瘀结于肛门,突起成痔。

(2)泻利日久,房劳过度,出血日久,年老体弱,均可见中气不足,固摄无力,气虚下陷,致肛门生痔。

【辨证】

1.内痔

位于齿线以上,常在大便时突出肛门口外,出现便血,血鲜红,不与大便混合,肛门疼痛等症状。如脱出的痔核未及时复位,易因嵌顿而发肿胀、溃烂、坏死,若长期反复痔出血,则可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脉细而弱。

2.外痔

位于齿线以下,一般无明显症状,平时自觉肛门部有异物感,并发炎症则有瘙痒、肿胀、灼痛等。

我国的治痔之策(治痔高招在此)(2)

3.混合痔

兼有内、外痔症状。

【治疗】

多取督脉和膀胱经腧穴。

治法:疏经散瘀。

处方:长强、会阴、次、承山、二白、大肠俞。

方义:长强、会阴、次,疏泄肛门部气血瘀滞;承山清泄肛肠湿热瘀滞;二白为治痔验穴;大肠俞通经活络,调理肠腑。内痔偏气虚加足三里、气海;痔核脱出久不收加百会或气海、神阙;外痔炎症严重者重灸承山;便秘加支沟;便血加脾俞、血海;湿重者加阴陵泉。

灸法:

(1)艾炷灸:每穴施灸3~5壮,每日1次。

(2)隔姜灸:姜片上置艾炷3~5壮灸之,神阙用隔盐灸,每日1~2次。

(3)灯火灸:点燃已蘸植物油之灯心1根,迅速对准穴位一触即离,便有“叭”的一声爆响,此为1壮。本法亦称明灯爆灸、明火直灸等。

【验案举例】

钱某,男,40岁,某机关干部。于1976年患内痔,曾行2次手术治疗,但术后半年又复发。诊时发现肛周内9点及11点处有两颗痔核,局部赤肿,充血较明显。采用灯火灸治疗。取穴:孔最、长强、次、二白。用灯火爆灸法,每天施灸1次,每穴1壮。先后灸治21次,痔疮完全消失,随访11年未见复发。(《中国民间灯火灸疗法》)

【古代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痔,会阴主之,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皆主之。痔篡痛,飞扬、委中及承扶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久冷五痔,灸脊中百壮。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气百壮,穴在脊穷骨上。”

《外台秘要》:“崔氏灸痔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绳当脊大椎骨中,向下量至尾株骨尖头讫,再折绳更从尾株尖头向上量,当绳头正下,即点之。高虢州初灸至一百壮得差,后三年复发,又灸之便断。”

《针灸资生经》:“灸痔法:痔若未深,尾闾骨下近谷道(肛门)灸一穴,七壮,大称其验。”

《针灸大成》:“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丹溪心法》:“针灸痔,独取足太阳。经云,足太阳之脉所生病者,痔疟,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盖后世取承山穴者是也。”

《古今医统大全》:“命门一穴,在脊中与脐相对,治五种痔病。又长强一穴,在尾骶上,随年壮灸之,治五痔便血最效。”

《类经图翼》:“用生姜切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若有两三个者,过三五日依前法逐一灸之。”

【本文摘自《中国灸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奇文主编 )。来源于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编校发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若不想长胖,当先除湿痰

月经不调食疗吃什么好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