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年里,让我们一起赏析历代知名画家,创造的有关牛的绘画作品。在中国文化中,牛是吃苦的符号、高尚的象征、任劳任怨的代名词。牛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赏。甚至连人的名字,姓氏、属相也与牛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牛是人类的朋友,数千年来,留下了许多牛的传说和赞美牛的诗文。人们似乎对牛倾注了更多的情感,文人雅士笔下的田园诗画,有不少是以牛为题材的。憨厚的老牛,一旦进入画作,竟然也有那么多的谐趣、韵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历代画家以牛为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主要作品有韩滉《五牛图》、戴嵩《斗牛图》、阎次平《秋野牧牛图》、毛益《牧牛图卷》、李椿《牧牛图》、李唐《百牛图》、夏圭《雪溪放牧图》、李迪《风雨归牧图》、田锡《牧牛图》、祁序《江山放牧图》、刘履中《田畯醉归图》、郭敏《牧牛图》、戴进《牧牛图轴》、沈周《牧牛图册页》、张路《老子骑牛图》、唐寅《葑田行犊图》、郭诩《牛背横笛图》、杨晋《石谷骑牛图》、黄慎《牧牛图》、任伯年《牧牛画》等。

唐代时期韩滉《五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

唐代,韩滉 723-787 唐画家。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摹写牛、羊、驴子等动物尤佳。所作《五牛图》,元赵孟俯赞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和《文苑图》并存于世。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

韩滉《五牛图》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俯,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体现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唐朝时期戴嵩《斗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3)

唐戴嵩《斗牛图》绢本册页 墨色,纵44厘米 横40.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画家。戴嵩生卒年不详,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一牛则掉头离去,目光惊恐,气喘吁吁,落荒而逃。全图纯用水墨,虽也勾线,但已渐渐淡去。牛身通体染墨色,而以墨色的深淡变化,体现出牛身的结构以及运动时肌肉的紧张。用浓墨勾画牛的角、蹄,点出眼睛、鬃毛。看似色彩单纯,但仍能感觉到墨生“五彩”,极其优雅。这样的画法,在戴嵩之前似无,但也正是唐代画家王维倡导的“水墨渲淡”的手法。两头牛的形象、动态,无论是头、身体和四肢,以及彼此间相互协调,都画得非常准确,神态生动,场景激烈。历史上将戴嵩与韩干并称“韩马戴牛”,这些唐、宋间以写实着称的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同样是用勾线和墨染,他们的作品却呈现不同的风格,或重勾勒,洗练洒脱,或重墨法,凝重典雅。其要点在于以形传神,气韵生动。

南宋时期阎次平《秋野牧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4)

南宋 阎次平《秋野牧牛图》立轴 绢本 水墨 淡设色,纵97.5厘米米 横50.6厘米。

阎次平,南宋画家。隆兴初(约1163年)任画院祗候,授将仕郎。继承家学,而画艺超过其父。擅绘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画法近李唐。

图描绘了真实生动的乡间生活情景。图中画二牧童和三牛。二牧童坐于树下,一位似在给另一位捉虱子;一头大牛卧于树下,旁卧一小牛,另一牛向外奔去。前面树叶染以红色,后面树叶染以黄色,并以水墨写出,岸坡和远山则以淡墨轻抹。充满诗意,牛和牧童的刻画更体现出画家的细微观察力。

南宋时期阎次平《四季牧牛图》赏析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一共有四幅,分为《春牧图》、《夏牧图》、《秋牧图》、《冬牧图》。四图合成一卷,成为《四季牧牛图卷》。这卷《四季牧牛图》现藏南京博物院,为书画类镇馆之宝。《四季牧牛图》的艺术成就极高,一共画有九牛,且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可见画家对田园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春牧》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5)

《春牧图》中,两株柳叶青翠的柳树呈前景远景前后开合之势,树干以粗笔皴出其主体醒来,突出树干的肌理效果,而柳叶则以细笔一丝不苟以笔撇出形态。整体上,柳叶以稍淡的墨来表现春天嫩绿的效果,疏密秀润间可见画家对自然写生的能力。地上的草以细笔勾勒,显现出勃勃生机之势。再看画面中的主体:两头牛,一牧童。画家将牛和牧童放置到了画面的左侧,与右侧的柳树形成画面上的平衡,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两头牛一头成正面处理,一头呈侧面处理,牧童左手执绳右手握鞭,眼观面前的那头牛。两头牛此刻正闲逸地“品尝”着地上的嫩草。牧童的线条简括有神,其身影与大水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派田园淳朴迷人的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由地想要置身其境。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夏牧》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6)

《夏牧图》中的景致表现已明显区别于《春牧图》,树叶的形态变得更加浓郁了。生命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以及春天的萌芽之后,终于在夏天迎来了生命最为璀璨的时刻。一棵绿茵大树被安排在画面的左侧,与上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长卷中呈现出了另一番节奏之美。树的表现采用了更为水郁的墨法表现,既有着夏季树木的璀璨升级,又有着田园池畔特有的水润效果。坡岸以大斧劈皴表现出了水墨淋漓的效果,凸显出夏季的浓烈与奔放。右侧为水面,大概是池塘之类的小水域。水面没过水牛的肚子,可见池塘并不算深。两头水牛背上各有一位牧童,最右侧的水牛侧身回头看向身后的同伴,而后面的水牛则引颈看向前面的同伴,两头做交流状的水牛则与两名牧童作交流桩的姿势形成了极富戏剧感的对比。在这天地自然中,人与人在交流,物与物也在交流,生命的繁荣,皆在彼此之间的眷顾之中。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秋牧》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7)

《秋牧图》在构图上又与前两幅不同。前两幅的树是被安排在或左或右,而《秋牧图》中则将树安排在画面中间的位置。此时的地上已经满是落叶,三棵树上的树叶也显得萧散稀落。近景树下,母子二俩正依偎地躺在树下休憩。旁边另一头牛似乎被不远处的美草吸引了,正欲走过去。牧童则完全不顾三头牛,独自蹲在画面右侧的草地上,全神贯注地戏玩蟾蜍。此刻的秋景已显萧瑟,远处的一泓清流格外平静。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秋季,水显得格外清澈而且平静,与天空形成上下宁静之势。正所谓天高气远。水的清澈留白与岸上的秋叶零落的树和风中摇动的荒草形成了虚实对比,而树本身也是呈现出或浓或小的对比效果。

阎次平《四季牧牛图·冬牧》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8)

最后一幅《冬牧图》,让人感受到了一股寒风从画面中吹来。置于左侧前后景的树此刻已经树叶落尽,天地间一片苍茫萧瑟之意。坡岸用一条浓线条划开画面,形成一种萧冷的视觉效果。画家以浓墨表现水牛和牧童,与周围的枯冷雪景呈现出“不忍卒读”的景象。牧童披着蓑衣,头缩进去,趴在牛背身上抵御着外面的寒冷。牛此时也是相互依偎在一起的,彼此取暖御寒。这种姿态的处理进一步烘托出了冬季的寒冷。画面的左下角的石头以斧劈皴画出,与牛的浓墨效果共同构成了画面左右的平衡之感,同时也增加了空白雪地的变化。即便是冬景萧瑟,但是我们依旧会通过牧童与两牛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当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柳叶抽絮,生命之旅又将重新开始,周而复始。

四幅牧牛图是一首美丽的田园歌谣,歌颂的是那远离政治、远离纷乱的一片净土,而这片净土何曾不是画家心中的净土。四幅图卷,展现的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样貌。这里既有画家高超的表现技巧,也有画家深谙田园生活的经验与观察。牛的形态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包括韩滉的《五牛图》、祁序的《江山放牧图》。阎次平笔下的牛,以细笔勾勒出的毛发栩栩如生,水墨的逸趣在牛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点唯有同时代的李唐笔下的牛才具备。

南宋时期毛益《牧牛图卷》 纸本墨笔,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9)

南宋 毛益《牧牛图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毛益,原籍不详,客居四川,活动于南宋理宗、度宗两朝(1225-1274)。工画人物、山水,尤善仕女。师唐代周昉法,得其各色状貌,所作情性神姿有唐人风韵。仕女白描笔法如行云流水,神情意态生动传神。所画水墨山水,清润秀美,超逸绝俗。书法亦佳,晚年喜篆书。作品欣赏:此图绘烟柳平丘,牧童跨于牛背上,一手拿小木杆,一手拿昆虫在逗趣。其后一牛犊紧随前面的大牛,画面生动活泼。画中的牛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笔法简率。本幅有清代皇帝乾隆的御题诗,后有范显得等九人的题记。

南宋时期李椿《牧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0)

南宋时期李椿《牧牛图》现藏美国克利夫美术馆

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进士起家,靖康之难,升翼其父,以背受刃,与长子俱卒。椿年尚幼,藁殡佛寺,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以父泽,补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治豪民伪券,还陈氏田,吏才精强,人称之。

此图安排的牧牛景象饶有故事情节性。一是着重刻画母牛与小牛之间的亲情关系,前行的母牛回首观望小牛犊,起步迟疑,露关切照应之态;后随的小牛则微张着嘴,缓步而行,似乎正在轻呼撒娇。二是小牧童径自玩耍,靠在大树背后,用棍子逗弄一只小鸟,童趣盎然。这些有趣的情节描写,使作品极富生活真趣和抒情意味。本幅右下署款:“乙丑,李椿画。”

南宋时期李唐《百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1)

李唐(1066-1150),南宋著名画家,擅长山水、人物,并以画牛着称。其画风苍劲古朴,浑厚雄壮,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其笔下的牛构图巧妙,牛和山水、风景和人物跃于画卷,相得益彰,使得牛和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韵味无穷。其传世画牛名作有《童子戏牛图》、《春景牧牛图》、《百牛图》、《乳牛图》等。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2)

南宋 李唐 百牛图(局部)26.9x274.96cm 美国底特律馆藏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3)

南宋诗人陆游赞其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

宋 李唐 《乳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4)

南宋的画家李唐也画过《乳牛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李唐擅画山水,兼工画牛,与马远、夏圭、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家”。李唐画牛的戴嵩法,在《乳牛图》中刻画了一个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身边有一只小牛犊紧随其后昂头望母的瞬间,画面很温馨,亲子之情表露无遗。不仅牧童画得十分稚气,牛的用墨渲染过渡自然,尤其精彩之处是牛毛的表现,通过极细的笔画出漩涡状的牛毛纹。难怪《东图玄览》记:“李唐《春牧图》,势甚奇”,吴其贞《书画记》载:“李唐《风归牛图》,气韵如真。”

南宋时期夏圭《雪溪放牧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5)

夏圭《雪溪放牧图》绢本设色 25.7x26.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南宋四大家之一。字禹玉,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擅画人物、山水,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其画牛笔画细腻圆润,水墨淡雅,传世绘牛作品有《雪溪放牧图》等。

晴空草坡,雪地溪流。水石清瑟,大树数株,傍立溪边。一戴笠童子,牵一水牛,上岸前行。这是南宋传世名画《雪溪放牧图》所描绘的田园风景,宁静而安详。作者用勾勒填彩法画树干,双钩或攒笔画树叶,用笔虽简,但树叶疏密、层次却表现得恰到好处用淡墨染天空和溪水,以烘托大地的皑皑白雪。

南宋时期李迪《风雨归牧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6)

南宋 李迪《风雨归牧图》立轴、绢本淡设色画120.7x10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迪,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擅画人物、山水,擅长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及山水。其笔下的牛画构思精妙、功力深湛,笔画细致入微,神态逼真,传世绘牛作品有《风雨归牧图》等。这幅画表现的是风雨刚来的一刹那,柳梢被风吹得摇摆,两个骑牛的牧童,急忙地往家跑。一个匍匐在牛背,用手扯住牧笠,挡住急风骤雨;另一个帽子已被风吹落,在迷濛的空间,可以依稀看到倾斜的雨流。诗堂有题诗一首写道:“冒雨衔风两牧儿,笠蓑低绾绿杨枝,深宫玉食何从得,稼穑艰难岂不知。”署款“缉熙殿书”,钤“御前之印”一玺。

宋朝时期田锡《牧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7)

田锡(940~1004),字表圣,田锡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人,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 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田锡《牧牛图》画中一位牧童披着短蓑衣,横吹一管长笛,倒骑在牛背上,牛儿安详地吃着青草,画的背景是秋天的原野,既展现出秋高气爽的境界,又弥漫着秋粮丰收的气息。图画中的情景是多么的闲适,多么的潇洒,多么令人羡慕不已呀!

宋朝时期祁序《江山放牧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8)

宋祁序《江山放牧图》设色绢本画纵:47.3cm,横:115.6cm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

此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作品表现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富有情趣,显示出作者娴熟的笔墨技法和准确的造型能力。图中点景的树木具有宋人李唐刻画粗简的遗风,树干以粗线条勾勒轮廓,润墨皴擦,显现出苍健之态、虬曲之美;树叶用笔致细腻的夹叶法表现,中锋行笔,线条圆润工整,展现出树木丰润华滋之美。堤岸坡石的表现别具匠心,以曲折弯转的墨线勾边,再以石绿色晕染坡面,亮丽的色彩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调,也为全幅增添了万物复苏的春之气息。作者将悠闲惬意的牛与风和日丽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画面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风情。

宋朝时期刘履中《田畯醉归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19)

宋 刘履中 《田畯醉归图》全卷绢本横288.92厘米纵40.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刘履中,字坦然,宋代汴(今河南开封)人,善画人物,笔势雄特。其故事人物,未脱工气。作品有《画继、图绘宝鉴》。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0)

“畯”,从字形来看,甲骨文和古金文从允,允象人著高冠之形,而人带着高帽子应与官职有关。由此推知,“田畯”最初是人名,是一个种田能手,后被选为田官。田畯:官名,掌田之官。《诗·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毛传》:“田畯,田大夫也。”

元朝时期郭敏《牧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1)

《牧牛图》 元 郭敏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郭敏元字伯达,杞县(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州悴。幼读书,长好丹青,工画人物、山水,喜武元直画,师其意,不师其法。至花卉墨竹,亦臻妙。

明朝时期戴进《牧牛图轴》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2)

明代戴进 1389—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汉族,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就很有影响。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3)

宣德间(公元1426—1435)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至仁殿待诏,当时画院画家如谢廷循、李在、倪端、石锐等,画技都远逊于戴进,因而遭妒忌排挤。戴进被放归故里后,回到杭州后以卖画为生,终至穷途落泊而死。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是在民间。明朝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其画牛笔法娴熟,浑厚圆润,生动传神。

明代时期沈周《牧牛图册页》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4)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与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沈周博学多才,精文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其绘牛枯、圆笔法并用,苍劲圆润,厚重凝练,意趣盈然。

沈周《卧游图册》之《牧牛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5)

明代开始,《牧牛图》逐渐作为一种题材开始流行。“浙派”开山鼻祖戴进就画过《牧牛图》,用笔劲挺方硬,墨法高超,有李唐画牛的遗韵。明代画家沈周曾画《卧游图册》,其中一开就是《牧牛图》,画上还有一首题画诗:“春早平坡雨迹深,徐行斜日入桃林。童儿放手无拘束,调牧于今已得心。”可以看出,画家向往的是一种心境的自由放松。

明朝时期张路《老子骑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6)

《老子骑牛图》又名《明张路老子骑牛图》,纸本设色纵101.5厘米 横5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中国明代画家张路创作的国画作品。

张路(1464—1537)明代画家。字天驰,号平山,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明代画家。画中没有背景,描述的是老子骑在牛背上注视飞蝠的景象。《老子骑牛图》人物的面部刻画得非常传神,衣纹的穿插也灵活巧妙,整个人物给人一气画成之感,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致。

明朝时期唐寅《葑田行犊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7)

《葑田行犊图》轴,明,唐寅绘,纸本墨笔,纵74.7,横42.7厘米,上海博物院藏。

此图取材于唐代李密的故事,史记李密骑牛住缑山拜访名士包恺,牛角挂一卷《汉书》,边走边读。本图并没有强调此一情节。而是突出了“行过松阴懒着鞭”的悠闲之意。图绘一老者手执长鞭骑牛前行,老者表情悠闲,一路观景,牛身形壮硕,四肢有力;上面松枝繁茂,郁郁葱葱。

从画法上看,唐寅画牛着重于用水墨晕染形体以区分牛躯体上的阴阳向背。同时,唐寅不再像宋人那样细致地描绘大量牛毛,晕染的笔墨也逐渐趋于写意,显示出明代吴门画派的典型风格。骑在牛背上的那位文士神情悠然,姿态放松,衣纹圆转潇洒,垂下的一足着一草鞋,用笔轻松而又准确,足见唐寅的才情。

清代时期郭诩《牛背横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8)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系纸本,水墨,纵29.9厘米,横25厘米,上海博物馆所藏。是明代畜兽画中的佳作

郭诩(1456-1532),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明代著名画家。郭诩工书画,尤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牛马,其绘牛笔画纤细柔和,墨清气雅,隽永有致,耐人寻味,传世绘牛作品有《牛背横笛图》等。此画经过匠心筛选、高度概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用生动的笔触表现了身躯庞大的老牛。画面上,牛的双眸极为有神,牛背厚重,牛尾、缰绳摆动自如。画家用浓淡、干湿不同的墨色或勾勒、或皴擦,把牛的身体表现得凹凸有致,很有立体感。浓墨浸洇与淡墨轻染迹化成自然的明暗虚实,产生了“透视”般的效果。如果说画家绘牛是精雕细琢、刻意为之,那么写人则是寥寥数笔便现神采。画家用长锋大草式的劲健线条,将横笛在手、盘腿而坐的垂髫小儿表现得惟妙惟肖。牧童坐于牛背上,天真的形象尽现纸上。画家通过轻重粗细的笔法、虚实浓淡的墨色,把老牛与稚子的形貌、神态充分表现出来。老牛的厚重、朴拙与牧童的轻盈、灵巧既形成了对比,又得到了统一。

清代画家杨晋《石谷骑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29)

清 杨晋 《石谷骑牛图》立轴,纸本,墨笔,纵81.6厘米,横3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画家杨晋 (1644-1728),字子和、子鹤,号西亭、谷林樵客、鹤道人、野鹤,江苏常熟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和动物,尤其擅于画牛,为韩滉、戴嵩之后又一位画牛大师。其绘牛画风细致,清新秀丽,突出牛、人物、山水风景巧妙融合,将牛和人物的姿态神态描绘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其传世的绘牛作品颇多,有《石谷骑牛图》、《西园放牛图》、《郊原放牧图》等。

这是一幅寓意深邃,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画面设色清淡虚灵,用笔娴熟朗润。啃食着青草的牛儿,摆动着尾巴,憨态懒情可掬。此图中王翠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骑于牛背之上,缓缓而行,像是雨过天晴之后,徜徉于乡野小径。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却神韵俱足,充满诗情画意。杨晋画牛有其独到之处,他用笔简洁明快,不求形象毕肖,卒笔为之,线条精准,栩栩如生。正如画史记载:杨晋画牛,蹄角生动。作者刻画树石以淡笔渴墨勾轮廓,稍作皴染,树叶以夹叶法绘制,虚实相间,自然天成。可以看出深得其师王绒(王石谷)笔墨的精华,且颇有米家树石的韵味。他晚年多率笔,并深受南宗审美思想影响,更加追求笔墨情趣。

清代时期黄慎《牧牛图》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30)

黄慎 (款) 牧牛图 立轴 77×41cm题识:瘿瓢子黄慎。钤印:黄慎、瘿瓢子。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善诗文、工书法、精绘画,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其画牛用墨浓淡相间,笔姿放纵,线条细致,情韵兼备,传世绘牛作品有《牧牛图》、《老子出关图》等。

清代时期任伯年《牧牛画》赏析

牛年简单画牛(实现牛年的梦想)(31)

任伯年(1840-1896),名颐,真名任工,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清末著名画家,晚清“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 任伯年擅画人物、花鸟、动物,其画牛构图新颖,造型准确,设色明净淡雅,笔墨洒脱传神,色彩妍丽悦目,给人以清秀明丽的感受。

《牧牛图》作于光绪甲午 (1894)仲夏,是任伯年晚年的作品。图中二牧童分别骑于两牛身上,渡过河正欲登岸,前面一牛已上岸,只见后影,不见牛头,后面一小牛下半身尚在水里。画图下部是水波荡漾、水草纤纤和露出水面的石头,远处是葱郁的树木。率意的线条,寥寥几笔,或平或斜,交错穿插,展现出牧童暮归情景,鲜活的墨色,老到的线条,十分出彩。

历代擅长画牛名家诸多,除了上述20位以外,还有明朝的蔡玉卿、陈洪绶,清朝王云、黎奇、金廷标、张之万、朱鼎新、徐祥、原济(石涛),民国时期袁培基等人,本人不再逐一阐述。在20位名家之中,笔者最认为韩滉、戴嵩、阎次年、李唐、李迪、戴进、杨晋、任伯年等8人的绘牛水平最高,最具欣赏性,你觉得呢?

牛年里,我们欣赏了牛画,让我们发扬牛画中那种“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发挥牛的韧劲、狠劲、倔劲,以及创造性的张力,让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