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的题目是什么?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李龟年是个音乐家,唐朝的乌龟还不是骂人的话,和麒麟、凤凰、龙并称四灵,也就是四大吉祥物吧,李白不是写过“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写的贺知章将身上佩戴的金龟拿来换酒——那可是代表着他的官位。

乌龟能成为吉祥物大概是因为乌龟活得长吧,音乐家叫李龟年估计是希望自己能延年益寿,汉朝就有个人叫李延年,他的名字跟李龟年很像,职业也很像,都是音乐家。李延年有个妹妹长得很漂亮,有多漂亮呢,李延年写过一首诗夸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看一眼就把人家的城池给弄坏了,再看一眼就让人亡国,好像她的每一个眼神都是核武器,因此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倾城倾国。古代写书的人夸美女的最高境界就是“倾城倾国。”

苏东坡左手牵狗右手托鹰(马思边草拳毛动)(1)

所以他一开始就写”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的就是青春似花,但不如花,因为花落还有花开,但岁月一去,颜色便改,花儿年年相似,青春的人却是代代更替。所以他说“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惜红颜美少年。“这个可怜的白头老人,也曾经是个红颜少年,所以他忧虑“宛转蛾眉能几?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读来满满地悲凉。

刘希夷是初唐的诗人,他的悲凉写得太过直白了,这几天我们学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其实写得也是这种悲凉。

他写的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将这首诗理解成一个爱情故事,崔护出去春游的时候看见一个美女依靠在门前,门楣上桃花灼灼,开得正艳,红颜如花,花似红颜,崔护也不知道自己是在看花还是在看人了,最终忍不住上前打个招呼(现在应该叫撩),借口是“能否讨碗水喝。”如果是现代美女估计会说:“这里有红茶、绿茶、矿泉水,价格不等,你要哪种?”还好那时候是唐朝,美女回屋给他倒了一碗水喝,然后崔护借机聊了几句,但是估计没有涉及到实质性的话题,崔护就告辞走了。

第二年春天,崔护又来到这里,想着再遇见这个美女,但是桃花依旧在春风里摇曳,美女已经不见了,崔护就拿笔在人家门上写了这首诗(此行为不宜模仿,乱在人家门口贴小广告会被城管打的),过了几天,有个老头来找崔护说:“你为什么在我家门口乱画?”当然老头不是城管,老头说的是:“你这一乱画,害死了我闺女。”原来她闺女看见这首诗之后就起了相思病,非崔护不嫁,崔护过去看望,治好了女孩的相思病,然后幸福的生活到了一起。

类似的故事在元杂剧就开始演,一直演到现在。其实故事很狗血,完全瞎编,崔护属于博陵崔氏,就是河北定州一代的崔氏,这在唐朝是一个大族,在唐朝重视门第的时代,不可能随便就娶一个靠在门口的村姑为妻。

其实崔护在借这首诗感叹岁月,抒发的感情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这里“人面不知何处去”干脆连人也没了。

苏东坡左手牵狗右手托鹰(马思边草拳毛动)(2)

崔护的忧伤没有人懂。

注意到没有,无论是《代悲白头翁》还是《题都城南庄》都是男人借女子来感叹岁月的流逝,写的是女人,衬托的也是这些男人岁月的恐惧。

东晋的名将桓温三度北伐,威名赫赫,如此骄奢的人,看见年轻时种下的柳树已经十围之粗了,感叹起岁月来,刹那间百炼钢化为了绕指柔,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落下泪来。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那一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是桓温自己的白头吟。

用李白的诗说,这是“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李白的《玉壶吟》还记得把。

不过李白说击打玉壶的那位是东晋的王敦,比桓温大四十多岁,是东晋开国不久的权臣,他老的时候,就爱敲着玉壶唱曹操的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王敦大概不会写诗也不像桓温种过树,只能敲打着玉壶,借曹操的诗抒发自己的情绪。

曹操这两句诗很有名,写得就是他老年的心态。

你玩的“三国杀”里的曹操只会大喊“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人负我。”搞得曹操跟个偏执的草莽匹夫一样,其实人家曹操非常有文化,还是个诗人,非常有气魄的诗人。王敦吟诵的诗就是曹操的《龟虽寿》,曹操写诗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他打败了袁绍、平定了乌桓之后写下的诗,面对岁月,他不像桓温那样矫情,他不服老。因此他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乌龟能活三千岁又怎样,还不是一死吗,腾蛇就算会腾云驾雾,还不是最终要成为土灰,老了的千里马伏在槽头,它的志向也在千里之外,烈士晚年,雄心壮志也不会停止。”

这可真是政治家的大格局大胸怀。

谁说“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白头又能如何,白的是头发,我的雄心却是至死不减的,满满的正能量。

苏东坡左手牵狗右手托鹰(马思边草拳毛动)(3)

如果要在文人堆里给曹操找一个知己,刘禹锡绝对是。

刘禹锡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快五十六岁的人了,没过几年他的朋友元稹等都死了,白居易就很伤心,写了两首感伤的诗歌给刘禹锡,刘禹锡写了一首律诗安慰他。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头四句很简单,我吟唱你写的诗歌,让我心情伤感,最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发现自己的文章的祭文越来越多。但是刘禹锡笔锋一转又写“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树林里面的新树叶催着老树叶,流水的前波让后波,这是自然规律啊,写得多么豁达,我不禁想起现在大家都爱说的一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莫不是从刘禹锡这首诗里化用而来的?

最后刘禹锡还安慰白居易“从古到今都有这种伤痕,你把眼泪流干又能怎样。

这里的”闻琴“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王徽之听说弟弟王献之死了(他们的爸爸叫王羲之,他们父子都有一个之子,搞得跟兄弟一样,因为他们都信仰天师道,信仰这个教派的人都要带一个之字,表示自己的信仰,就跟和尚都姓释一样),就拿来弟弟的琴弹,结果不成曲调,伤心的流下眼泪说”人琴俱亡“啊。

后来白居易身体越来越差,他又给刘禹锡写信发牢骚,说得很是悲观,刘禹锡写诗安慰他,写得还是非常积极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开头三句也写自己身体不好,谁不担心老年呢,老了没人可怜,身体越来越瘦,衣带渐宽,头发也越来越少,帽子都带不好了,书也不怎么看了,眼睛不行了,艾灸现在是身边的常用治疗手段了。似乎跟白居易一样,都是身体不好,似乎要发牢骚了,但是刘禹锡下面就说,经历了许多事情,也就明白了许多事,看人多了就如同看着流水奔腾东逝一样。细细考虑这一生,感觉自己还挺幸运的(估计是说自己没有死到那巴山楚水凄凉地。),明白这些就豁达了。不要说到了晚年,你看太阳下山之前,还是能照出满天红霞,风光无限呢。所谓桑榆是古人认为太阳落下去休息的地方。

最后两句真是励志,后来李商隐写夕阳,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刘禹锡这一句相比,可真是负能量啊,同样一个夕阳,李商隐看见了美景,却想着“黄昏。”刘禹锡却忘掉了黄昏,只想着在最后的岁月里放出自己的光辉。

后来刘禹锡还给白居易写一首,说“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虽然老了,但也要做一棵冬青树不肯凋零,这不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吗。

他的这份心,在他的《始闻秋风》里表达得更是淋漓尽致。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这首诗写在841年里,第二年刘禹锡就去世了。当时刘禹锡脚上生了病,走路很不顺利,有朋友过来,他为朋友写下了这首诗。

头两句叙述当年看菊花的时候咱俩分别了,现在听着蝉鸣我却回来了,我在枕上仍能感觉到夜里的风声(飕飗是风声的意思),这一年容颜的变化揽镜自照都能看得清楚。显然是说自己老了,但是他后面就说了”就像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思念青云而把睡眼睁开。”这完全就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翻版啊。

接着他说现在天地肃清正好四下观望,我为了陪朋友,抱病也要登上这高台。

苏东坡左手牵狗右手托鹰(马思边草拳毛动)(4)

年轻的时候他写《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生命只剩下一年,他还是喜欢秋天,年轻的时候他说“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现在的他虽然腿脚生病,但还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我还是要登高远眺,哪怕生命只剩下最后一秒,我也坚持自己立场,做自己该做的事。

曹操写《步出夏门行》的时候也是秋天,悲秋是宋玉那样娇弱文人的事,英雄只看风景,没有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