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经韬纬略智库

全文 10714 字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1)

有3个人去投宿,服务生说要30元,每个人各出了10元,凑成30元。后来老板说今天特价,只要25元。于是叫服务生把退还的5元拿来还给他们。服务生想自己暗藏2元钱,于是就把剩下的3元还给他们。那3个人每人拿回1元,10-1=9表示只出了9元投宿。

9元×3 服务生的2元=29元。

那剩下的1元呢?

面对这道题,你如何思考?先思考一分钟,再往下读。

聪明的办法是把整个活动梳理一遍:3个人开始拿出30元钱,服务生还给他们3元,所以拿出27元。老板得到25元,服务生得到2元。可以用下面的等式表示:25元(老板得到) 2(服务生得到) 3元(找回)=30元。

因此,根本就没有剩下1元钱,如果一定要说是“剩”的,显然是给老板了。像聪明人一样思考,这种题目要骗到你,还真不容易。

理性思考的4个步骤

下面有一个问题:

西部荒漠中的汽车旅馆,有一只圆柱形的铁桶,里面盛着半桶左右的汽油。投宿的车主想要用半桶油的价钱买下这些汽油,旅馆老板说桶里的汽油多于半桶,要求车主再加点钱。车主说桶里的汽油少于半桶,按半桶给钱已经不少了。当时周围没有任何测量仪器,而双方却争执不休。怎么办?

运用理性思考,就能找到办法。

第一步:双方争执的焦点是汽油多于半桶还是少于半桶,因此,思考的关键是:如何知道半桶油有多少?

第二步:分析当时情景。汽油装在圆柱形的铁桶里,想想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何把圆柱体的体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第三步:找出可行的方法。先罗列想到的可行方法:①高的一半可等分;②底面积的一半可等分;③对角线可等分。在没有工具的情形下,方法三看上去可行。

第四步:验证方法三。把油桶倾斜,让油恰好到桶边,这时如果桶底完全浸没在油里,说明油超过半桶;如果桶底只露出桶底的最高点,说明油是半桶;如果桶底有露出油面的部分,就说明油不到半桶。

OK!旅馆老板和车主都为这个方法点赞。

理性思考,就是运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如上例所示,理性思考共有四步。

下面来看一个理性思考的实例。你不要一口气读下去,最好边看边结合上面的四个步骤进行练习,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场大火席卷了大片的森林,一个护林员立即组织了一支由27名志愿消防队员组成的消防队。他把这些人分成几个小组,迅速扑火,并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报话机。

他宣布:“有一架直升机马上就会在这个地区上空徘徊,如果你们遇到险情,就用报话机告诉这架飞机驾驶员,他会把你们救出来。”然后,他对每个小组讲述了报话机的用法。

后来,当大火终于扑灭后,有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有3个人)失踪了。通过努力寻找,护林员在一个山谷里找到了他们被烧焦了的尸体。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法律责任、保险赔偿、总结教训等,必须找到他们没有得救的真相和答案。下面是详细的分析过程,你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就是这位护林员(救火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你将会怎么做?

第一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

下面是你可能提出的问题:他们是怎么遇难的?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得救?

第二步,分析情况,针对问题,展开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这位护林员至少应提出四个问题来了解这种情况的信息:

(1)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最后一次看见这些人?

(2)飞机驾驶员是否收到了这些人的求救信号?

(3)这个事件是否仅仅是救护计划的失策,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失策?有没有一些小的过失?

(4)这次救护计划的失策和过去的情况有没有类似的地方?

下面这些问题在此时提出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提问都是有关事故发生原因的,应该把这些问题放在后面:

(1)当时这些人是否过于惊慌?是否忘记了报话机的使用方法?

(2)是不是大火把报话机烧坏了?

第三步,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一旦找出了问题,搜集了所有有关这次事件的资料,我们就可以开始查找这些人为什么没有得救的原因了。在护林员得知将来怎样防止类似的事故之前,他必须先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

这位护林员了解到如下情况:

(1)飞机驾驶员说,他没有收到这3个人的呼救信号。

(2)人们最后看见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徒步翻越一座小山头,朝着后来发现他们尸体的那个山谷走去。

(3)在这些人尸体的旁边发现了报话机的残骸。

(4)另一组消防队员也被周围的火焰困在一个小土丘上,他们用报话机向飞机驾驶员呼救,结果他们得救了。

(5)除此之外,别的消防队员都没有要求救护。

在另外一场火灾中,有一队消防队员被大火烧死,直升机驾驶员报告说没有收到他们的呼救信号,他们的尸体是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一条干涸的小溪中发现的。

下面是有关为什么这些人没能得救的五个可能原因:

(1)这些人不知道怎样合理使用报话机。

(2)飞机驾驶员的确收到了这些人的呼救信号,但他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他想推脱救护工作失败的责任。

(3)这台报话机的信号被两座山谷隔断了,因而驾驶员的接收机收不到信号。

(4)这台报话机由于大火的温度影响了性能。

(5)这些人过于惊慌,未能利用报话机求救。

第四步,现在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在这些可能的原因中哪个原因最有可能是真实的。

先将每一个答案和第二个步骤中找出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案情。而且,还要用简短的方式提出一个方法,来对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进行证实,判断其是否正确。

最有可能性的是第三个:“报话机的信号被两座山谷隔断了,因而驾驶员的接收机收不到信号。”这个答案与所有的资料相符:没有收到求救信号,报话机是在这些人的尸体旁发现的,而且之前的另外一起事故,那些人也是处在类似的地带。

提供的其他答案不很准确,其原因如下:

“这些人不懂得怎样合理使用报话机。”尽管这个答案不能完全排除,但看来是不大可能的。在出发前,护林员给这些人讲述过怎样使用报话机的方法。

“飞机驾驶员的确收到了这些人的呼救信号,但他之所以说没有,是因为他想推脱救护工作失败的责任。”没有任何证据能表示驾驶员没有试图救护这些人。

“这台报话机由于大火的温度而影响了性能。”尽管有这种可能性,但看来不像。这种答案又如何解释在类似的自然环境中出现过两次失败的事故呢?

“这些人过于惊慌,未能利用报话机求救。”这纯属推测。从搜集的资料看,并不能指出这一可能是主要原因。

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两起悲剧都发生在一个类似的地带,最明显的答案是第三个。当然,也许第三个也不正确。怎么最后确定呢?那就是证实和核实。

让一个人带着报话机来到这些人遇难的地点,让直升机在这个地带上空盘旋,看看其信号是否被阻隔,或在什么地方被隔断。通过解剖尸体查出死亡时间,查出人们最后看见他们的时间,再了解当时驾驶员是否在这个地区。

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是最可能、最可靠的结论。这也是理性思考的威力所在。

很多人之所以感到遇事毫无头绪,是因为省略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就匆忙进行第三步,而且又往往不进行第四步。

因此,对方法进行最后的检验和证明是正确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我们不能在找到解决方法之后就欣喜若狂,从而忽略了最后一步,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2)

把现象归纳为结论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在做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会说在做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他的病人,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觉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觉者在做梦。

“儿子……”“妻子……”“邻居……”“病人……”等都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觉者在做梦是从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中总结出的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结论。这种由一些个别的、特殊的事例推出同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归纳分析法或归纳思考法。这种方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D是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陈述,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 2 3 … 98 99 100=?

这道题如果用普通加法计算,得耗费好多时间,而且容易出错。高斯发现,从1到100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两头对称的数,在1到100中共有50对。于是他把101×50便得出5050这一答案。在这里,高斯就是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的。

完全归纳推理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个体都进行考察,才能推出结论,这在现实中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你要得出“甘蔗是甜的”这一结论,如果要用完全归纳推理,就必须品尝所有甘蔗的味道,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这时,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比较合理了。不完全归纳推理亦称“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如果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那就可一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例如,在19世纪,人们注意到铜、铁、锡、铅等一些金属能导电,而在实践中又未发现不导电的金属,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结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一结论就是用简单枚举法推出的。

简单枚举的特点是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作全体对象的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未通过理论证明,因此结论不一定是可靠的,是非确定性的结论。也就是说,简单枚举的结论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因此,在应用简单枚举法时,要注意寻找反面事例。如果发现有与所得结论相矛盾的事例,结论就要被推翻。

例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鱼是用鳃呼吸的,金属是沉于水的,于是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鱼都是用鳃呼吸的”“金属都沉于水”。后来,人们在澳洲发现了黑色的天鹅,在南美发现了不用鳃呼吸的肺鱼,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不沉于水的金属(钠、锂),因而上述结论就被否定了。

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称科学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

当年,在厄瓜多尔居住的印第安人中流行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感觉一阵冷、一阵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当时无药可用。有一天,一位患者在路上发病,因为口渴难挨,便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他的病奇迹般好了。于是他把经历告诉别人,其他患者也都去那里喝水,患者的病也纷纷好了。后来,经科学家考察发现,那个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原来,在那个水坑边上长有金鸡纳树,有的树倾覆在水坑里,树皮里含的奎宁溶解在水中了。正是这些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治好了他们的病。明白了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科学家们便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将其命名为金鸡纳霜。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因而,科学归纳推理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大一些。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3)

演绎思维法

演绎思维法既可作为探求新知识的工具,使人们能从已有的认识推导出新的认识,又可作为论证的手段,使人们能借以证明某个命题或反驳某个命题。演绎思维法是按照命题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进行推导的。

演绎思维就是从若干已知命题出发,按照命题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推导出新命题的思维方法。运用演绎思维法时,必须使结论与其前提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断定结论应是断定其前提的必然结果,否则,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伽利略是先运用演绎推理方法,后运用实验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的“定理”。他的演绎推理是:假设物体A比B重得多,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正确的话,A就应该比B先落地。现在把A与B捆在一起成为物体A B,一方面因A B比A重,它应比A先落地;另一方面,由于A比B落得快,B会拖A的“后腿”,因而大大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A B又应比A后落地。这样便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结论:A B既应比A先落地,又应比A后落地。

有一个工厂的存煤发生自燃,引起火灾。煤为什么会自燃呢?

想一想:一堆煤自燃起来是怎么回事?先查查资料:煤是由地质时期的植物被埋在地下受细菌作用而形成泥炭,再在水分减少、压力增大和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煤是由有机物组成的……煤燃烧时要有温度和氧气,如果煤慢慢氧化、积累热量、温度升高,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自燃。那么,怎么预防煤自燃呢?可以从产生自燃的因果关系出发来考虑预防措施:

(1)煤应分开储存,每堆不宜过大;

(2)严格区分煤种存放,根据不同产地、煤种,分别采取措施;

(3)清除煤堆中诸如草包、草席、油棉纱等易燃杂物;

(4)压实煤堆,在煤堆中部设置通风洞,防止温度升高;

(5)加强对煤堆温度的检查;

(6)堆放时间不宜过久。

对这个问题,我们是从两方面进行思考的:一是从原因到结果,二是从结果到原因。

从以上的介绍来看,无论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诞生,或是关于煤发生自燃的原因的推理,都说明演绎思维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理方法。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4)

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法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由其中一个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其他属性,推测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

运用类比法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不能确保正确无误。为了使结论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运用类比法时,进行类比的两个对象应具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它们的共同属性与被推断的属性之间应有较密切的联系。

类比法可广泛运用于日常认识和科学研究。它对于探求新知识、进行发明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都曾借助于类比法。类比法也可运用于论证,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类比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常常被运用到的。比如,为了买一样称心如意的商品,人们常要跑几个商店,从商品的价格、功能状况、使用价值和经久耐用的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是否购买。但这不是类比发明,因为它没有创造,只是在同类产品中挑选好一点的,与我们讲的类比发明法是不同的,这里要求的是在类比中有新的创造。

瑞士著名的科学家阿·皮卡尔就运用类比发明法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只自由行动的深潜器。皮卡尔是位研究大气平流层的专家,他设计的平流层气球飞到过15 690米的高空。后来,他又把兴趣转到了海洋,研究海洋深潜器。尽管海洋和天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但水和空气都是流体,因此,阿·皮卡尔在研究海洋深潜器时,一开始就想到利用平流层气球的原理来改进深潜器。

在这以前的深潜器,既不能自行浮出水面,又不能在海底自由行动,而且还要靠钢缆吊入水中。这样,潜水深度将受钢缆强度的限制——钢缆越长,自身重量就越大,也就越容易断裂,所以过去的深潜器一直无法突破2 000米大关。

皮卡尔由平流层气球联想到海洋深潜器。平流层气球由两部分组成:充满比空气轻的气体的气球和吊在气球下面的载人舱。利用气球的浮力,使载人舱升上高空,如果在深潜器上加一只浮筒,不也就像“气球”一样可以在海水中自行上浮了吗?皮卡尔和他的儿子小皮卡尔设计了一只由钢制潜水球和外形像船一样的浮筒组成的深潜器,在浮筒中装满密度比海水轻的汽油,为深潜器提供浮力,同时又在潜水球中放入铁砂作为压舱物,使深潜器沉入海底。如果深潜器要浮上来,只要将压舱的铁砂抛入海中,就可借助浮筒的浮力升至海上,再配上动力,深潜器就可以在任何深度的海洋中自由行动。这样,深潜器就不需要拖上一根钢缆了。第一次试验,他们制作的深潜器就下潜到1 380米深的海底,后来又下潜到4 042米深的海底。皮卡尔父子设计的另一艘深潜器“理雅斯特号”下潜到世界上最深的洋底,成为当时世界上潜得最深的深潜器,皮卡尔父子也因此获得了“上天入海的科学家”的美名。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5)

逆向思维法

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常常阻碍着人们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逆向思维就是要冲破常规,从现有的思路返回,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难题的办法。

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一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复杂的思维方法,常常表现为对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背叛。在运用该方法时一定要对思维对象有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还要求具有敢于离经叛道、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常见的逆向思维方法有:就事物的结果倒过来思维、就事物的某个条件倒过来思维、就事物所处的位置倒过来思维、就事物起作用的过程或方式倒过来思维等。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存在电流的磁效应。这一发现传到欧洲大陆后,吸引了许多人对电磁学进行研究。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怀着极大的兴趣重复了奥斯特的实验。果然,只要导线通上电流,导线附近的磁针立即会发生偏转,他深深地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为了使这种设想能够实现,他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很多次实验都失败了,但他坚信,从反向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并继续坚持这一思维方式。

10年后,法拉第设计了一种新的实验,他把一块条形磁铁插入一只缠着导线的空心圆筒里,结果导线两端连接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发生了微弱的转动,电流产生了!随后,他又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如两个线圈相对运动,磁作用力的变化同样也能产生电流。

法拉第10年不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1831年,他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并根据这一定律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装置。

如今,法拉第的定律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法拉第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是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一个典型代表。

实践证明,逆向思维是一重要的思考能力。个人的逆向思维能力,对全面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聪明人是怎么思维的(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6)

突破定式思维

有一天,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意:“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儿子就把苹果横切成两半,兴奋地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切面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位美国人沉默了,他已吃过多少苹果,却从未发现苹果里还有“星星”这样一个秘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式,才会有创新的思维,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我们才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巨大的利益,才能够不断走向成功。

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出奇制胜,将有助于开创事业,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双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阿迪达斯公司才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成正比,从而限制了足球业的突破。而鞋重减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于是他们大胆摒弃了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颇受青睐,供不应求。那么阿迪达斯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框架:鞋重无足轻重。阿迪达斯公司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企业求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突破思维定式,善于独辟蹊径,同样能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前文提到的从1加到100,怎么算?老老实实“1 2 3 …”的演算,当然也能得出结果,但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50个101,这样很快就准确地算出答案是5 050了。所以,我们解题时可以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它可能更简便、更合理。在观察问题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又会怎样?读书时也不一定完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有没有作者未说明白的道理?这样不断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造欲、探索欲,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欢乐,提高学习的实效。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式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思维的定式。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发现问题的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相信这些会比发现苹果中的“星星”有价值得多。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固有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甚至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掉入思维定式之中,使我们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而人的思维受阻,往往是太遵守常规和逻辑,太墨守成规,害怕触犯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观念与思维囚禁在旧模式的框架中。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学会放弃,突破常规,跳出框外去求新、求异、求变,放弃已知的东西,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以便装进新的东西,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形成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如果哥白尼执着于托勒梅的“地心说”,就不会有“日心说”的产生;如果伽利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就不会有伽利略“落体学说”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顿的经典力学框架中,就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

因此,当我们陷于已有知识的束缚中时,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框外,摆脱传统习俗和经验规则的约束,进行另一番思考,就会有一片更灿烂的天空。就如同鸟儿飞出了鸟笼,飞船挣脱了引力……此时我们就可以突破思维定式,展开联想、发散思维,进行创新,也许我们就能达成所愿了。

相反,假如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式,把思维定在那儿了,让思维钻进了牛角尖,出不来,那我们的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展现出来。思维定式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些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再说了,于是思维就定在那儿,而这个权威有时候会把我们引入一些误区。

有一个小学的老师,给小学生出了一个考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抽样调查的结果是: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是75头牛减32只羊,得出船长43岁。而实际上呢,我们仔细想想,船长的年龄和那些给出的已知条件明显是毫无关系的。可是在小学生的思维里,老师出的题目肯定会有它的解法,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了,他们一相加,75加32是107岁。一想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他们一除,75除32,2点几岁。又一乘,2 000多岁,他们开始动脑筋了,那不是只有用减法了?于是75头牛减32只羊等于43,43岁这样的答案就出来了。这其实是思维定势造成的。

有一句经典的话叫作“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创新思维,就必须把思维定式打破。而一旦思维定式被我们打破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些创新性的东西,甚至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力量。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思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颜色就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但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能称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式、思维定式。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式的束缚。

突破思维定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死结”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司马光打破常规,用砸缸的方式成功地救出落水玩伴;哥伦布磕破蛋壳成功地把鸡蛋竖在桌子上;美国小男孩横切苹果“意外”地发现神奇而美丽的五星图案;袁隆平不迷信科学界所谓杂交水稻是天方夜谭的定论,坚持进行水稻杂交试验,最终研制出水稻的杂交品种,让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他也由此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常规,另辟思维的新路径,我们就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不断获得进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对自己的脑子进行洗礼,装进许多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取得成功。


以上内容摘自《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聪明人的思考方法》探讨了如何学会聪明人思考的所有重要环节,为你提供一份开发高效能大脑的详细计划。这套资料从思维方式开始探讨,然后论述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如何增加记忆力和学习力,如何创新,如何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如何进行人际关系的博弈,如何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等。

戳这里打包带走☞《聪明人的思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