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必背篇目之一,不要偷懒哦!

螺蛳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七年级下册语文之第八课木兰诗)(1)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本诗以时间为序,采用比兴的手法,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

1. 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重点:

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2.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

3.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

“坐”、“脱”、“著”、“理”、“铁”,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难点:

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就是特意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或短语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句子或短语,并且使这两个(或三个)语句或短语的意义内容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的关系,上文里省去下文将要出现的词语,前后形成古人所谓“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形式。

【典型例题】翻译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参考答案】将军和壮士们经过了千百次的残酷战斗,有的战死疆场了,有的凯旋而归了。

【技法点睛】

1.本句互文:指同一个句子中有些词语相互映衬呼应,合而见义。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螺蛳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七年级下册语文之第八课木兰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