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出身农村,从小受够了农村生活的枯燥与贫瘠,年少时知道有城市的存在,便充满向往。直到读大学,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还驱使我不断搜罗图书馆各种名著,那时真是不屑于读关于农村的书,觉得也不用读,书里描述的未必有我亲身经历的那般真切和深刻。可造化弄人,根在农村,父母在农村,我终究还是要回归这片土地。如今,从事农村工作即将满十载,十年里,高昂的、轻狂的、亦或是骄傲的头颅早已低下,俯下身便能闻见滋养我的这片土地的清香,很熟悉却也很厚重。
心静了、稳了,便能读符合自己心境的书了,工作时间每天穿梭于各个村庄,闲暇时就读关于乡村的书籍,有种知行合一的感觉。身处这个环境再去看书,很多情节都能够感同身受,也压抑、也纠结,更多时候是无奈。
《白鹿原》里的小娥,从她的父亲把她卖给地主当小妾时就开始了悲惨的命运,她渴望爱情,渴望被尊重,渴望自由,她也试图反抗,也尝试过逃离,可结果呢?她总是眼神空洞却又保留一丝希冀地说:“我想活得像个人,我想让别人把我当个人看。”可本来同是穷苦人,只不过她比别人更穷苦,可就被别人瞧不起,甚至同为女人,村里的女人们因嫉妒她好看,也因了该死的封建世俗,也都团结一致排斥她、诋毁她。她的身体被利用和糟蹋,她的灵魂被侮辱和轻贱,一个女人的悲惨她全尝遍了,直到被老实巴交的鹿三一刀刺穿心脏,她才算解脱了,死才是一个悲惨命运的终结,这才是最悲惨的结局。
《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影射的就是作者路遥本人,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年轻人。他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可家里一家老小黑面馍馍都吃不饱,烂包的光景根本支撑不起他的梦想。他满心想着扒上火车去到外面的世界,心在外面,贫穷落后的双水村便装不下他的躯壳。他终究是背着铺盖义无反顾地走了,家里依旧穷困潦倒,可他拗不过心里向往的那片世界。他白天在桥头揽工给人家做苦力挣饭吃,晚上就在桥下和衣睡觉,行李只有几本翻烂的书。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人有梦想其实很可怕,因为不甘苟活,注定一路走来有太多坎坷,可一旦梦想在心中生根发芽,也就无惧无畏。
还有《辛家湾》里既朴实又狡猾、既仁慈又毒辣的“村霸”辛寿长;小时候被猪咬掉半个耳朵的孤儿猪剩子,他虽自轻自贱却也正直善良;以及集思广益、带领人民群众学大寨的年轻的公社书记辛胜……
书里的人物很鲜活,那是因为他们都是农村真实人物的写照,当然更多是以前的农村,如今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以前农村百姓的卑怯劣、无知、固执、封建等思想正逐渐变得积极昂扬,但农村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还是偏低。从事农村工作这些年,看过很多现象:贫困户老汉炕头上摆砖头,枕砖头习惯了,换了睡不着;六十几岁的老大娘当年是“换亲”,她年少时可能也有过懵懂的爱情,可她更信命;村头的傻小子追着包村干部要媳妇儿;王大姨每天四点多钟就得起床,跟车去县城干环卫,两个儿子,一个该娶媳妇了,一个在读大学;村东头的老太婆又把儿子骂走了,自己守着这个破房子和一院子的“破烂”,说过世二十多年的老头时常回来,她走了,老头回来寻不着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真切体会百姓的疾苦,才能有服务的方向和目标。深入百姓之中才能看到最真实的盼望和需求,读一点有关于他们的书,也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鲜活和深刻,读懂了他们,也便理解了他们,甚至能找到很多有困难的工作,问题出现的根源。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旨在批判国民劣根性,让人有所醒悟;而带有“土味”的农村书籍更多是让人回味,读懂了农村百姓的疾苦,便拥有了同理心,带着同理心上路,致力农村振兴,便是一条充满人情味的振兴之路,道阻且长,但尽头繁花锦簇,都是好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