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表示多次;绝:断。孔子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形容读书勤奋。

【历史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幼丧父,但他勤奋好学,曾拜许多人为师,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他涉猎十分广泛,加上他不知疲倦地刻苦钻研,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问家。

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又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孔子不仅以身作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而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好学”的重要性,所以,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大教育家。

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就是什么(历史典故三则韦编三绝)(1)



牛角挂书:把勤奋当做一种克己的训练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

【释义】将书挂在牛角上,骑着牛一边走一边看。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

【历史典故】

李密,隋末辽东人,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着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半路上正好碰到越国公杨素,杨素见这小伙子如此好学,很是吃惊,便跟上问道:“你是哪儿的书生,学习这样用功啊?”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拜见。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书,李密说:“《项羽传》。”交谈中,杨素发现李密真是个人才。杨素回家以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才能和气度,比你们兄弟几个强得多。”于是,杨玄感便结交了李密,他俩成为好朋友。

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就是什么(历史典故三则韦编三绝)(2)


夜郎自大:不要陷入自大的陷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

【释义】夜郎:汉朝时期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妄自尊大。

【历史典故】

西汉时期,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它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与邻近地区的国家相比,夜郎这个国家是最大的。所以,从没离开过自己国家的夜郎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一天,夜郎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了!”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当然没有了。”接着,他们来到河边,国王问:“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了。”部下们异口同声地说:“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家,竟然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无知的国王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使者心想,夜郎的地盘还不及汉朝的一个郡大,怎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于是,使者向夜郎国王介绍了汉朝的情况,但夜郎国的人却说什么都不相信。

韦编三绝的故事讲的就是什么(历史典故三则韦编三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