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论语》更新中~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原文)

中庸中的慎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1)

上一讲告诉我们“修道之谓教”,又告诉我们“道不可须臾离也”,片刻都不曾离开过我们,如何去修道呢?接下来讲——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君子是如何修道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别人听不见的地方,我们自己也要保持戒慎,就是很小心,很警戒,很谨慎的样子,恐怕自己违了道,恐怕自己行为是不合道的,即使别人看不见别人听不到,我们也是这样修正自己的。

注意,我们这样修是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吧,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持的是道德本性。那个“性”他一直都在那里,道的运作规律就在那里,不在有没有人看,就像外面的花,你看或者不看它都会开放。日出你看或者不看它都会升起,到了时间它都会日落,这就是道。

道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们修行,我们是给自己修的,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这个就是道的运作规律,所以即使没有任何人看见听见,我们也是小心的,是谨慎的,是恐惧恐怕自己违了道。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隐”就是很隐蔽;“微”就是很小。即使在很隐蔽的地方,在很小的事情上,道还在,因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不曾片刻离开我们的,所以让自己合道,即使再隐蔽的地方、再小的事情上“道”都在。

比如我们喝水,难道没人看见的时候我们就不喝水了吗?我们饿了,难道没人看见的时候我们就不吃饭了吗?是不是依然得吃饭,依然得喝水,这就是“道”。

所以修道不是修给别人看的,是在修自己的道德本性,因为他是无处不在的,“故君子慎其独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说君子一定是修慎独的,就是自己独处的时候,依然很谨慎地在要求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又让自己保持独觉,独立思考的一种状态上。

有句话讲得特别好,慎独是最高级的独处方式,那一个人怎么才能变得从容自在?就是你自己独处的时候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你不用去刻意,你不用去假装,这个时候你就是自在的。

为什么说慎独是最高级的独处方式呢?比如,尤其是跟着我们学习和修身(行)了几个月的朋友,发没发现我们越来越喜欢独处,越来越喜欢安静,为什么呢?我们不需要再去依靠外界依附外物让我们快乐,我们自己坐在这里就是喜乐的,就是自在的,所以慎独修到一定的境界是很高级的,没事情的时候我就安住在当下,就是定在这里了,有事情的时候我就随时可以动。

你看慎独是不是一样的?没有人的时候就我自己,我也这个样子,比如自己坐在这里一句话不用讲,甚至一个念头都不用起,就坐在这里就是喜乐自在的,需要用的时候我们念头就起了,需要讲话的时候我们就讲,不需要讲话的时候又是安然恬静自在的样子,所以我们不停地去修自己的慎独,你的内在就会变得非常的从容,非常的淡定。

慎独绝非是在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多人刚开始接触慎独这个词,会认为那多辛苦,多累呀,自己的时候还要保持行为端正,太累了。

儒家叫礼,就是要守礼法,也是在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只是起步阶段,再往上修的时候叫不礼而礼,你也不需要再去守礼,因为你不然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

刚开始我们修身的时候,要不停地转变自己的念头,遇事情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急躁,不要抱怨和指责,这是不是都在转变自己的念头,可是当你转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在遇事情我怎么不急了,碰到事情怎么就不抱怨了呢,这个时候你还要要求自己再去转念头吗?不用了,你已然就是这个样子了,所以说慎独再往上修的时候,不需要任何刻意的成分,因为你依然变成那个样子了。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使在很隐蔽、很小的事情,你的行为也是处处合道的,你只有在合道的时候,你的性体才能出来,所以你的修身(行)不是给任何人看的,不是给任何人听的,而自己内在的喜乐,内在的从容,只有我们自己是最清楚的。

中庸中的慎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2)

这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方法,即使没人的时候,没人听到没人看到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去修正自己的。没人看到的时候我们都能去这样修正自己,在有人看到的时候,是不是自然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这是修道的过程。

如果告诉我们有人的时候你要如何去修行,是不是不够深入?你以为没人的地方就不用修行了,不是的。道是无处不在的,和有人没有人没有关系,我们不停地都是在让自己时时刻刻持的道的运行规律,持的是道的本体,让自己去回归天性。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现在我们又开始换一个概念了,如何去修道?整个《中庸》所阐述给我们的理念,都是分为体和用的,比如“中和庸”,中是体,庸是用,“天命之谓性”,性是体;“率性之谓道”道是运转的规律;“修道之谓教”,教是外用的。

接下也是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道体,是道的本体;“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是外用。

我们先来讲体,讲“中”,“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哀乐是我们的情绪,未发是什么意思呢?未生发,没有,没有喜怒哀乐这是“中”。

比如说我们去看天地,看太阳,他有喜怒哀乐吗?没有吧。包括我们去看这些圣贤,他有喜怒哀乐吗?没有吧。这个时候可能有朋友说了“有,我看圣贤也哭,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子也痛苦呀”,注意“发而皆中节”,你看似的“有”是外用。

《道德经》也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他是没有自己的心,没有自己的喜怒哀的,为什么人们看到的是有呢?“发而皆中节”,比如说“喜怒哀乐”,没有喜怒哀乐谓之中,是道体,道体能不能用?

道体本身是不能用的,但是要想用的时候怎么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是一定要先修到“中”,你的“发”才能中节,当我们喜怒哀乐都没有的时候,你是符合“中”的,然后接下来“发而皆中节”,“中节”都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叫中节。

如果你是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在的,你还有可能“发而皆中节”吗?不可能吧,你发的都是不适当的。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好理解,比如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或者我们身边的老板,开会的时候他跟大家在拍桌子,在起情绪,在发火,转身以后他该喝茶喝茶该做事情做事情,这个叫“发而皆中节”,因为你没有“喜怒哀乐”,“谓之中”,但是你要想用,“中”是没法用的,所以“发而皆中节”是外用,要不要用方法呀?要的,方法就是“和”,用的过程就是“庸”。

包括我们看电视中那些圣贤的帝王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看似上早朝的时候发怒发火,实在在用,那是一种方法,这个时候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要想“发而皆中节”,我们就让自己符合“中”的状态,你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倾向于没有,这个时候你才能找到道体,你自己本身是没有情绪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经常讲一个词叫“以和为贵”。

再举个例子,刚才我们说的孔夫子,在颜回去世的时候,孔夫子很痛苦,大哭,如果这个时候不哭,合不合适?不合适吧,这么心爱的弟子去世了却不哭。

再举例,我们修道之人,再讲回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像自然规律一样,每个都无法避免,有亲人离世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发生了一些让他们自己觉得很痛苦的事情,我们要不要跟着伤心一下?要吧,这个就是“谓之和”,因为你要恰如其分才叫“和”。如果人家都在哭,你在笑,合适吗?不合适吧,但是你真的内在有多痛苦吗?不是,因为你明白这些事情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所以这个叫“和”。

中庸中的慎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虚空先生解说国学经典(3)

“以和为贵”是任何事情都恰到好处,我们再讲有的人为什么要发怒?因为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需要你展现情绪出来,但是它一定是适度的,一定是适宜的,所以他是方法。

“中”是道体,“和”是所有达到的结果,用的过程就是“庸”,所以庸是体和用之间的过程、方法。

换一个角度来方便理解,道家一开始也是讲“有”,“有”之后上一个境界是要讲“无”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讲无,什么都没有,“无”以后怎么办?有无相生。

这里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是道体,你要修到中,然后“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到了“和”,不是比“中”低了一个境界,是高了一个境界,当修到“中”时你会发现,再上一个境界你不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为了那件事情的“和”,为了所有事情的运作规律,这个时候来“发而皆中节”,这个比“中”又高了一个境界。

道家讲得“有无相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天下浑其心”,这些圣贤之人,他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可是他留下来做什么呢?来教化众生。

比如孔夫子会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会说:“夭寿不二”,既然夭寿不二,干嘛还要留在世上?因为这个时候他要用,还有那么多迷途当中的人们,还有那么多人要等着破迷开悟,所以留下来做的事情都是“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