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芪收获现场。 杨贵强 摄
中新网通辽11月1日电 题:内蒙古开鲁开出致富“良方” 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眼下,正值黄芪采挖收获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黄芪种植基地,轰鸣的机械正在忙碌,村民紧跟其后,捡拾着出土的黄芪,田间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药香,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图为农户家堆积如山的农作物。 胡建华 摄
“今年流转了3000亩林地移栽黄芪,现在看亩产在1500斤左右,市场行情每斤不到4元,每亩地的纯收入3500元左右。”基地负责人寇文辉说。
图为客商上门收购芥菜。 吕志敏 摄
今年,该基地通过“公司 合作社 农户”模式,以林药间作形式种植黄芪等中药材。丰富的种植经验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亩产鲜货1500斤的好收成,通过分拣、晾晒、粗加工制成的干货,每亩可达500斤以上。
图为吉日嘎郎吐镇5000亩葵花喜获丰收。 吕志敏 摄
“我们把这些鲜货进行加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进行人工修剪、挑选、切制等一系列加工,提升附加值,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寇文辉说。
黄芪种植和粗加工是四季产业,不仅在农忙时节需要大量人工,在农闲时节,粗加工也需要不少人力。黄芪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种植户收益,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这几天,家里也没啥活了,跟着捡点药材,一天170元,能干20多天,挣3000多元贴补家用。”双胜村村民李淑梅说。
据寇文辉介绍,3000亩黄芪全部实现了统一种植、标准化管理和订单销售。“合作社还将扩大土地流转面积,集中连片种植黄芪和集约化管理,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小街基镇镇长苑庆飞介绍,小街基镇通过土地流转,带动更多农户通过黄芪种植增收致富,建设集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为一体的种植基地,不断完善黄芪种植产业链,推动黄芪产业发展壮大,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趁着天气好,开鲁镇民主村的胡秀艳正忙着收芥菜,说起两茬种植的收益,她笑逐颜开。“这块地一共8亩,我第一茬种小麦,第二茬种芥菜,每亩地毛收入4000多元。”
2020年,民主村成立合作社,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特色种植。第一茬种植小麦,第二次茬种植白菜或芥菜,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收入。
“明年再流转些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合作社增产增收,老百姓也能盈利。”合作社种植技术管理员李春信心满满。
由于种植规模大、质量好,民主村的芥菜销路不成问题。每到收获的季节,客商都会上门收购。“这里的芥菜特别好,又大又白净,每年都能收十来万吨。”客商张艳玲说。
在吉日嘎郎吐镇江河葵花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葵花筛选机正在紧张作业,经过脱粒、筛选、称重、装袋,颗粒饱满的葵花籽被送往库房,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这两年,李兆林种植葵花,日子越过越好。“今年种了180多亩葵花,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纯盈利在50万元左右,是近几年最好的一年。”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每年葵花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葵花远销江苏、西安、上海、重庆等地。合作社采取统一发放种子、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等方式,每年带动50余人就业增收。
“未来,合作社计划增加种植面积,辐射带动更多种植户,让老百姓真真正正地通过葵花赚到钱、富起来,让开鲁的葵花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李建勋说。
近年来,开鲁县以农牧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通过产业振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农户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助推乡村振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