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不断逼近四川成都时,蒋介石终于按耐不住,决定与蒋经国搭乘飞机,前往台湾。

令人惊讶的是,在踏上前往台湾的飞机时,蒋介石并没有沮丧失落的表情。

在16日的日记中,他这样记述当日的情况:午餐后到凤凰山上飞机,十四时起飞,途中假眠三小时,未能成寐。到台北住所,竟觉得(台北)空气轻清,环境清静,与成都晦涩阴沉相较,判若天渊。

从这里可以看出,蒋介石在逃离大陆时,心里虽有感慨,以至于“未能成寐”,但并未有“英雄末路”的感觉。

这不免令人疑惑,蒋介石为何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国民党在大陆的全面溃败?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1)

蒋介石

对于这个问题,蒋介石在1957年3月的时候,给出了答案。他在《军事哲学对于一般将领的重要性》一文中,这样写到:项羽在兵败时,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后世很多人,皆评价这首歌为,慷慨悲歌,不失英雄气概。

我(蒋介石)从这首歌中看到了,项羽“恐惧、愤怒、疑惑”的气愤和毫无英雄镇定与自信的心理,更没有如普鲁士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所说的在“绝望中之奋斗”的军人精神,所以到了最后,项羽只有在乌江边上,自刎了事。

我们为这种悲切自杀,而不能抱定荣誉战死的军人,只可说是一个最无志气的懦夫,哪能配称为猛将!故无论他过去有如何勇敢的事迹,我们不仅不屑敬仰他,而且应在弃绝不齿之列。

很明显,蒋介石在拿项羽与自己作比较。两人的命运确实颇具相似之处,他们都曾称雄一时,也都曾在“四面楚歌”声中,大败“江东”。然而蒋介石的最终选择,却与项羽截然相反。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而死。蒋介石选择过“江东”,来到台湾,继续自己的“反共大业”。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2)

蒋介石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中国共产党,虽然在共产党面前一败再败,但固执的蒋介石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命运。

相反,他还要把台湾,作为“复兴基地”,借助美国的力量,以“毋忘在莒”的精神,来反攻大陆。

什么是“毋忘在莒”?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在年轻时曾流落莒国,后来他排除万难回到齐国,称霸诸侯。

一次,齐桓公与臣子宴饮时,所有人都拿起酒杯敬酒,只有鲍叔牙无动于衷。

齐桓公就问他,为什么不起身敬酒,鲍叔牙这时才拿起酒杯,对齐桓公说“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的日子。”后世人常以此,勉励自身不要忘记初心。

蒋介石将“毋忘在莒”四个字奉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反攻大陆,完成统一大业”。

蒋介石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3)

蒋介石

在败退台湾后,国民党的狼狈不堪,让美国极度失望。1950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美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将不予提供军事援助。

在杜鲁门声明后,与台湾相邻的菲律宾、越南等国更加轻视台湾。处在这样的境遇,能否生存尚属困难,更遑论“反攻大陆”。

即便如此,蒋介石也执意制定反攻计划。他在岛内不断进行“反攻”宣传,为了振奋军心,不惜采取“借古人救今人”的手法,教育其全军将士不要像项羽那样,在失败后充满恐惧、愤怒与疑惑的悲观情绪。

蒋介石败逃以后,为何要时时处处以项羽自比?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与蒋介石“打交道”多年的毛主席是最清楚的了。

毛主席早在1948年10月3日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就将蒋介石戳破了。

在述评中毛主席是这样说的,“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4)

毛主席的看法,一针见血。既然蒋介石别有用心,那么他对于项羽的评价也就不是很全面。

在蒋介石看来,项羽作为一名军人,尤其是将军,项羽力战失败自刎而死,其结局称得上悲壮。

但作为一名身怀大志的军事指挥官,却表现出一种“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心态,也确实缺少了一位勇将所应具有的镇定与自信。

这一点蒋介石说得没错,但他只看到了项羽失败时的悲观绝望,却没有真正的看到项羽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5)

毛主席曾反复熟读《项羽本纪》,看到了隐藏在项羽身上最大的问题是“沽名钓誉”。

1949年4月,全国即将解放,居住在北平的毛主席特意乘车到长安大剧院去看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霸王别姬》。

看完以后,毛主席批评起了项羽处世的“优柔寡断”和喜好“沽名钓誉”的严重错误。

他对跟随他的工作人员说“全国就要解放了,我们不可以学西楚霸王——你不要学,我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

在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主席再次提到了项羽。当时,他先是给取得胜利的解放军部队写了一封贺电,然后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挥毫写下了一首七言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在这首诗中,毛主席号召人民解放军不要学项羽那样“沽名钓誉”,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横扫尚存于大陆的一切国民党残余,彻底解放全中国。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6)

看书的毛泽东

当然,在批评项羽的缺点的同时,毛主席也看到了项羽身上的英雄气概。

早在学生时代,毛主席就非常仰慕项羽的“不肯过江东”的气节。在一次作文考评中,毛泽东引用李清照赞誉项羽的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

此后,毛主席又在多个场合赞扬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抗战时期,毛主席对身边人说“项羽在走投无路时,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焘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

毛泽东和蒋介石(毛泽东和蒋介石)(7)

蒋介石

而这样的英雄气概,是蒋介石所没有的,所以他本能地排斥,而且将项羽的气节当成一种“懦夫”的行为。

其实,毛主席早在1948年的时候就看穿了蒋介石的“懦夫”本质,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远不如乌江自刎的项羽有骨气。

就是不知道,素来贬低项羽的蒋介石,如果听到此番评价,会作何感想了!

参考资料

邰言.1949,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岁月[J].台声,2019,(第3期).

劉大禹.蒋介石與1950年代初期的“反攻大陸”[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第3期).

戎向东编著. 蒋介石评说古今人物.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