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朋友圈里的口罩和抗原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烟花团购。

过年为啥不能放炮了(过年该不该放炮)(1)

排队抢烟花

烟花的尴尬

一夜之间,怎么就变天了呢?

根本原因,是多地“禁燃令”的松绑,给烟花市场带来了回温。

河南、广东、山东、辽宁等多地,陆续宣布在部分区域的特定时间段,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甚至在除夕可不限时燃放,全域禁放的北京,也批准了环球影城的烟花秀。

“禁燃令”的突然松绑,让打入“冷宫”太久的烟花工厂,颇有些措手不及,一些批发商,甚至来不及备货。

由于大部分烟花爆竹生产厂家已经放假停产,“烟花之乡”浏阳生产的烟花,供不应求。

为了抢到足够多的货物,有批发商直接抱着现金,赶赴当地厂家蹲守,连价格都不问,只要有货,直接交钱下单。

2023年春节,烟花生意开始红火,但这场热闹盛放,究竟会永久持续下去,还是如烟花般短暂,很多从业人员,心里也是直打鼓。

作为火药发明国,中国算是烟火的故乡。但我们的烟花行业,却没有走向辉煌,反而在传统和现实的拉扯中,迎来撞击。

进入21世纪,全国各个城市的限制燃放向“禁止燃放”演变。截至2018年1月,全国共有803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几乎整个中国都成了烟花爆竹的“禁飞区”。

全国范围内的烟花爆竹禁放,让烟花产业迎来重创。曾经被称为“烟花第一股”的熊猫烟花,2009年仅北京市销量60万箱,但到了2019年,直接跌落至2.3万箱。

过年为啥不能放炮了(过年该不该放炮)(2)

烟花表演

既然墙内开花无人问,烟花行业只能在国外寻求生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烟花爆竹累计出口322901吨,金额累计8.0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6.5%。

虽然中国在海外寻找到了市场,但也面临着激烈竞争。日本“4尺玉”巨型烟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烟花。

隔壁对中华文化虎视眈眈的韩国,更是传出要为烟花申遗的声音。

虽然被证实是假消息,但侧面证明,中国烟花遭遇了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上的尴尬境地。

受安全、环保等影响,一些人将放炮归为“陋习、糟粕”,应该被彻底摒弃,而这种声音,已经不是首次出现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展的“新生活运动”中,为倡导国民过文明现代的“新生活”,鞭炮和春节一起被归入了“旧生活”之列,谁家要是放炮、贴春联、拜年,就要受到处罚。

过年放烟花爆竹这件事儿,始终让国人在习俗和陋习间反复横跳。

但回顾历史,在最传统的年兽传说中,人们用鞭炮的响声,来寄托驱邪消灾的美好愿望。

烟花也是古人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娱乐环节。《利玛窦中国札记》称,中国人把烟花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烟花的技术实在出色。

无论是寄托的情感,还是节日的庆祝,于文化本身而言,烟花从来就不是陋习。

过年为啥不能放炮了(过年该不该放炮)(3)

戴口罩放烟花的春节

烟花的爱与恨

与其说烟花是糟粕,不如说是它背后一系列的麻烦事儿,让大家对烟花又爱又恨。

自烟花禁限放以来,每年春节都有怀念烟花的声音,但今年的呼声格外高。经历了三年被疫情笼罩的生活,不少人都希望将大疫三年压抑的情绪,借一声巨响的仪式感驱散。

长久紧绷的心情,和春节的气氛碰撞在一起,人们对年味越来越淡的积怨,一股脑地寄托在对烟花的渴望上。

当然,有人爱也有人恨。反对解禁烟花爆竹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火灾隐患、人身事故等,都是烟花背后,隐藏的各种风险。

双方各有各的理由,在网上吵得热火朝天。

有乡村记忆的人,想要寻找丢失的年味,但城市一代缺少爆竹情结,还有喜欢热闹的年轻人,只想安静过年的中老年人,以及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对“烟花糟粕”的厌恶者。

鞭炮声还没响,大家的情绪已经失控。

在元旦跨年夜,安徽、河南 湖北等地区,很多市民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在大城市禁放区域集体燃放烟花,甚至有人在大街上边乘车边放网红烟花“加特林”,后面警车紧紧追赶。

视频在网络流传,很多人把这段画面当作段子调侃,但如果仔细抬头看看城市上空,电线遍布,加油站在旁,路人众多,一旦有一丝火花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爆竹产生于人烟稀少,土地广布的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产物,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燃放,总归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仅打破了城市人追求的边界感,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过年为啥不能放炮了(过年该不该放炮)(4)

鞭炮背后有风险

1月3日,安徽阜阳一个孩子朝井里扔鞭炮,炸飞井盖,导致另一名小孩被炸成重伤,进入ICU抢救。

烟花“禁放”不十分严格的年代,安全事故更是频频发生:

2005年1至11月份,全国共发生烟花爆竹伤亡事故87起,死亡187人。

2006年春节期间,全国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6057起,比2005年同期增加近3.2倍,这与当时全国近200个城市,烟花爆竹燃放“禁改限”有直接关系。

自从“禁放”政策趋严后,烟花爆竹造成的事故得到大幅度降低。到了2020年,全国共发生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事故8起、死亡9人。

可见,烟花“禁放”对环境问题和事故减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安全事故背后是一个个烧伤患者,每年过年放炮烧伤患者,都会对医院造成一定的冲击。

在疫情政策放开、各地医院挤兑的今年,医生护士光是接诊新冠患者,已经忙不过来,放炮造成的烧伤患者,只会加剧医疗资源的紧张。

但话又说回来,年味越来越淡是客观事实,人们想放炮的心情可以理解,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如何将安全和年味平衡,是各地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问题。

在支持燃放烟花爆竹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烟花代表的意义,而是放烟花的环境,是否合适。

这也是各地听从民众呼声,允许“限时、限地”燃放烟花的初衷。

其实,过年最重要的,从来不是烟花爆竹,家人能够团圆、健康,就已经是最浓的年味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