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学大庆”初期:《我为祖国献石油》

(1964年--1966年)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1)

历史背景

经过近四年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产油439.34万吨,占全国647.78万吨的67.8%,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2)

“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石油彻底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3)

1963年12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石油基本自给。1964年,中央发出的78号文件,首次向全国推出了大庆会战的九条基本经验,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精辟阐述了大庆的基本经验。从此,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大庆经验开始在全国叫响。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4)

为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从1964年至1967年,大批全国著名的艺术家纷纷来到油田慰问和体验生活采访创作,约有两千余人。以至于在2号院专门接待文艺界的6、7栋平房招待所被称为“文化大院”。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劫夫(曾创作《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二小放牛郎》《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吕骥(曾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王莘(曾创作《我的祖国》)、张鲁、瞿维(曾创作歌剧《白毛女》)、青年作曲家秦咏诚等一同来到了油田。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5)

他们深入油田前线与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被石油工人的英雄气概所感动,激发了高涨的创作激情。他们从油田业余词作者征集来的词作中筛选了自己适合的歌词进行创作。分别创作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薛柱国词、秦咏诚曲),《采油姑娘采油忙》(赵明勋词、劫夫曲),《铁人是咱老师傅》(薛柱国词、劫夫曲),《萨尔图的风》(王莘曲),《石油工人战歌》(吕骥曲)等作品。

尤其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和《采油姑娘采油忙》作为献给石油工人的新年礼物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65年元旦的新闻节目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从此便成为石油歌曲的里程碑,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代名词,石油人的音乐符号,进军号角。

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精神永恒踏歌前行)(6)

许多有志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投身石油事业的。至今为止,《我为祖国献石油》已成为我国工业题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2019年中宣部推荐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分别也选用了这首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