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向往的校园爱情故事(这双眼睛中见证了太多校园里情侣的聚散离合......)(1)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了脸”匆匆那年这首歌一经发布就获得了超高的点击量。观众喜爱的不仅仅是它动人的曲调,而是能够跟随它想起属于自己的匆匆那年。电影《匆匆那年》的出现,似乎没有人会刻意追究它电影技巧方面的不足,因为所有人都会把它当成对匆匆岁月的纪念,这是属于电影本身的成功。

《匆匆那年》凭借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及叙事风格在众多青春回忆类电影中脱颖而出。导演张一白用一种层层递进式的电影设计方式为我们勾画出了影片五位主人公的匆匆那年,以及陈寻与方茴难忘的初恋。影片中大量细节的出现我们都仿佛似曾相识,导演张一白通过对这些细节的串联很好地完成了对整部影片故事的叙述。

每个人都向往的校园爱情故事(这双眼睛中见证了太多校园里情侣的聚散离合......)(2)

这样一部如回忆诗般动人的电影,在故事的叙述方式上有着很强的风格特点。这些精彩的设计在导演的完美把控下都成了对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隐形推力,尤其是在场景设计、视角选择以及蒙太奇的运用等方面体现的最为突出。

情感浓郁,设计巧妙。在该片的叙事过程中,整体场景的变化过程就像是一双眼睛,它的每一次改变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在影片上半部,导演对于光线与场景的糅合是对匆匆那年的完美再现。校园实景的真实记录,郁郁葱葱的高大树木以及那些灿烂的阳光大片大片的洒在方茴出现的场景中,这样强烈的光线设计似乎太过刺眼,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美的离奇的场景才将初恋即将萌发的暧昧氛围诠释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这样的场景风格是对青春岁月纯洁爱情的忠诚。

每个人都向往的校园爱情故事(这双眼睛中见证了太多校园里情侣的聚散离合......)(3)

《匆匆那年》的校园置景从没有出现过多的刻意塑造,可以看得出导演在尽力利用镜头景别的自然切换来完成对于校园回忆的忠实记录。正如那间普普通通的教室一般,摆满了课桌,堆满了书,这种看似无意有饱含深情的场景设置在无形中将陈寻与方茴那段看似普通又刻骨铭心的爱情烘托的淋漓尽致。该片的叙事节奏相对较快,以致于导演的刻画细致到对每一个场景的精确描摹。在方茴与陈寻步入大学时,画面中再也没有出现高中时那种近乎童话般的光芒,光线的亮度开始逐渐变暗。他们的教室不同,课表不同,到最后甚至爱情也都不同。直到那一天,大雨哗啦啦的倾泻而下,一个俯镜头的缓慢推进,方茴那样无助的眼神就如此鲜活的呈现在特写镜头中。她孤身站在黑夜中淋着雨,光线阴暗,那不仅仅是场景的黑夜,那是方茴内心的黑夜,更是她与陈寻爱情的黑夜。在方茴与陈寻分手后的第一次聚餐中,他们五个人置身于嘈杂的大排档里,电视里一直在播放激烈的足球比赛。这些场景的细节处理无不暗暗衬托着他们内心各自的挣扎与无奈,最终只能各自喝着啤酒无言以对。

每个人都向往的校园爱情故事(这双眼睛中见证了太多校园里情侣的聚散离合......)(4)

影片最后,堕胎的方茴独自一人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洁白的墙壁,冰冷的瓷砖,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场景更适合表现方茴的痛苦与无助了。这条冰冷的长廊在镜头的呈现下仿佛似曾相识,它一如往日嘈杂的学校走廊一般,只是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热情与美好。这样剧烈的反差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成功的塑造出了匆匆那年的无奈与悲伤。该片的场景变化是叙事过程的有力见证。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哦,如果您喜欢小志的分享,就转发点赞支持一下吧!您的每一个鼓励,都是小志继续努力的动力!#电影##春日鉴片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