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仁、佛家之“悲”,跟老子之“慈”看起来近似,实则相距甚远,不可等量观之。

“大蓄书院”王先生在讲解传本第67章时说:“……慈,等同于孔子的仁,后来佛家来到中国又造了一个新词‘慈悲’,佛家中的‘悲’字本身含有慈的意思。”

这个解释试图将佛儒道三教圆融在一起,实则弄巧成拙,偏离了老子意旨。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1)

余秋雨先生在解读这一章时,特别还就“三宝”做了如下备注:慈爱(有度),俭朴,退让。余先生的意思似乎是慈爱不能过度,过度即成溺爱,并且还要“退让”?

余先生对“慈”的注解加上“有度”是多此一举

《道德经》的“慈”出自第69章,全文如下: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慈”还要“有度”?老子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他只说为道的圣人有三件宝贝,并重点强调“慈”: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因为慈,就可以战则胜,守则固,因为这样做是合道的(天道也是慈柔的)。并不涉及“慈”的所谓限度。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2)

“不敢为天下先”也没有“退让”的意思。在传统观念里,上下尊卑等级森严,君主的地位与尊严是必须要保障的。但是在老子那里,圣人任由万物“八仙过海各显其通”而不干涉、不为主,不为万物先。这是由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无为”属性决定的。

所谓“有度”属于中庸之道,不是老子的“道”。中庸之道,通常是指待人接物上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也含有权衡优劣利弊,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意思。老子的道,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存在状态,与人为的取舍无关。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3)

老子的“慈”不等于孔子的“仁”

“慈”是老子的“三宝”之首,“仁”是儒家的“五常”之首,但两家的思想主旨不同,故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做到“仁”,对内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法的规范,对外用礼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包括对上、对下、对平辈,都要符合礼法的要求。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4)

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即是“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周礼之道”。而周礼的核心是宗法制度,维系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等级制度。

而老子说的“慈”,虽有“爱”的意思,却不是一种泛泛的爱,而是特指上对下的慈爱。《周礼·大司徒》对“慈”的解释是:长者呵护幼小者。《管子》则说:慈者,父母之高行也。

可见,慈是出于父母长辈对幼小者的一种本能的爱。而“仁”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礼法要求。前者是人性之本然,后者是礼法之要求,具有强制性。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5)

老子的根本思想是万物为一,自然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君主、做长辈的,不能居高临下,而是要以“慈”对下。同时,老子“无为”的施行者是圣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具有父母对孩子般的慈爱:“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圣人皆孩之”。因此这种“慈”是上对下的,没有“仁”所具备的上下左右的普适性,它只限于上对下,强对弱,高位对低位,圣人对百姓。

因此,如果把老子的“慈”简化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仁”,就弱化了圣人“以天下浑其心”“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的实践意义,使“无为”失去重要依据。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6)

老子的“慈”也不能同等于佛家的“悲”

佛家的慈,是给予安乐;悲指消除痛苦。拆开来解释,就失去了佛家的特有含义,只有慈和悲构成联合词组,才具有消除众生苦痛,带来安定快乐的佛家意义。

因此,佛家的“悲”只限于消除众生苦痛,属于一种精神抚慰,而不具有老子那种圣人百姓的由衷呵护情怀,或者圣人对百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的无为治理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意义(儒家的仁佛家的悲)(7)

为何把“慈”作为“三宝”之首?

因为“慈故能勇……因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圣人以慈治国,以慈用兵,正因为圣人对民众慈爱,所以民众在对敌作战时能够勇敢……对民众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获得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固若金汤。天要建立的,将用慈爱像围墙一样把他保护起来。

“以慈垣之”相当于“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本没有亲疏厚薄之分,但会一直眷顾那些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