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斯柯达已经解散了在华的营销团队,后续研发团队也将解散。
自2018年达到35万辆的销量巅峰后,经过两年的连续暴跌,今年上半年,斯柯达品牌在华累计销售4.4万辆。惨不忍睹的销量加上营销团队的解散,斯柯达真的在中国混下去了,打算“跑路”了吗?
斯柯达如今的境遇笔者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进入中国的15年里,斯柯达和大众的关系决定了今日的“困局”。
这要从斯柯达的引进开始说起。
2006年,上海大众(2015年12月,上海大众更名为上汽大众)与德国大众、斯柯达斯柯达国产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协议规定,斯柯达品牌旗下Octavia、Fabia、Superb三大产品系列将被全线引入中国。
随后,斯柯达明锐在上海大众投产,成为继大众和奥迪之后,大众集团旗下第三个在华投产的汽车品牌。2007年6月6日,上海大众斯柯达明锐上市,标志着斯柯达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其实,引进斯柯达,是上海大众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后期的“无奈之举”。
从合作时间来看,上汽大众成立于1985年,比一汽-大众早了七年,但这丝毫不影响大众对一汽的“偏爱”。
由于各种原因,大众在本世纪初把众多优势车型一股脑扔给了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手里有的,是千年大拉皮大众帕萨特领驭、销量越来越差的大众Polo、至今销量不明朗的途安,以及其他严重老化的车型。
为了发展,上汽集团瞄准了源自捷克的斯柯达。因为斯柯达有技术、有产品,也有相对的自主权,不会被德国大众直接行政指挥。双方一拍即合,斯柯达迅速导入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后,斯柯达成为了上海大众的“亲儿子”,有独立的技术团队、销售团队,并花费巨额资金去做研发、去做营销。在这样的支持下,斯柯达想不火都难,销量节节攀升。
在大众集团,斯柯达的定位是区域品牌,眼看着斯柯达在中国市场越做越大,大众品牌都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这显然是大众集团不能容忍的。
于是,大众集团逐渐放开了对上海大众的约束。这自然是对上海大众的一大利好,毕竟VW车标是个金字招牌,竖起来就可以躺着赚钱,斯柯达却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打造。
换句话说,引入斯柯达本身就是上汽集团的救场之举,既然现在问题解决了,那么斯柯达品牌本身就是多余的。这就是斯柯达进入中国市场的原罪。从这以后,斯柯达就变成了“廉价大众”,不再是那个和VW品牌直接竞争的斯柯达了。
那么,定位“廉价大众”的斯柯达有出路吗?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懂保时捷的都买了奥迪,懂奥迪的都买了大众,懂大众的都买了斯柯达。实际上,保时捷依然高高在上,奥迪还是那么热销,大众也活得比较滋润,但是斯柯达却快不行了。
按一般的逻辑推断,斯柯达有大众的平台技术、零部件供应体系支持,还有更低的价格,不说活得多富裕,至少能稳住大众、丰田、本田之后的第二阵营吧!
其实,2016年以后,斯柯达被大众收购后,就彻底变成了大众的“试验田”。新平台、新发动机先给斯柯达安排上,找到BUG之后再修复,然后才会运用到大众身上。这么多BUG压在身上,斯柯达真难!
更要命的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斯柯达的生存空间。斯柯达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性格,代表性的标签只有“廉价大众”。
斯柯达在内部被大众欺负,在外部被国产欺负,能活到现在确实不容易了。和斯柯达类似的还有其他二线合资品牌,这是历史的车轮,只有不断进步,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有人说,斯柯达如果早点转型为年轻版/个性版大众,或许还有出路,但是,当方案被上报给高层后,高层不屑一顾的态度已经代表斯柯达没救了。
因为,在捷克人眼里,斯柯达在欧洲卖得非常好,他们的设计和产品是没有问题。上一个说自己在欧洲卖得好的是法系,如今的境遇如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斯柯达有一句广告词,叫simply clever,走的是实用路线,所以在欧洲卖得很好。但是在国内,simple是致命的,往往变成廉价的代名词。随着汽车消费升级,谁愿意去买个“廉价”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呢?
现在,你还能找到什么理由去买斯柯达吗?很难,如果你对斯柯达确实有情怀,且买且珍惜吧!
而且,有了上汽奥迪后,生产一辆奥迪和生产一辆斯柯达的利润,这笔账谁都会算。上汽大众大概率会主动甩掉斯柯达这个包袱,因为斯柯达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虽然有点残酷,但这就是事实。现在的问题是,斯柯达打算什么时候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