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1)

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2)

沈阳珍稀的古塔资源,如何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城市品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3)

舍利塔

从6月18日开始,沈阳发布、沈报全媒特别策划推出的“根与魂·城塔形胜”系列报道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关注,在李仲元、徐光荣、初国卿、陈伯超、齐守成、李声能、刘长江、罗云天等辽沈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抚古惜今,重新梳理了沈阳城与塔的关系,再现城市古代胜景,袒露城市文化心灵,进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更好地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

城是塔的根,

塔是城的魂。

城塔形胜的沈阳,

正用它深邃的眸光

映照着古往今来。

塔,一座城市的地标

更是城市的形象品牌

塔,常常是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展现一座城市的形象品牌。西安与大雁塔、苏州与虎丘塔、杭州与雷峰塔、南京与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开封与开封铁塔……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城与塔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家认为,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塔,这种古老的建筑被广为尊重,为各地增添了诸多绚丽色彩,凝聚了人文情怀。而这种人文情怀,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4)

北塔

塔文化资源利用得好与不好,并不是城市发展快慢、强弱的决定因素,但将塔文化开发利用好,对城市的文化、旅游、社会、经济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已经被无数次例证。自古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美誉的成都邛崃,以迴澜塔、文笔塔、云居塔构成三角之势,重塑古城核心,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相融,再现曲水绕城的山水城市胜景,展露了城市发展的新活力。又如广州市,在充分保护原有古塔的同时,于21世纪初新建广州塔,这一建筑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建筑”,从而实现了广州城市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间格局调整,并围绕广州塔构建“文、商、旅”全产业链,在旅游、餐饮酒店、游轮码头、会展会议、旅游商贸、文化教育、投资并购等更大的平台上筑梦,打造了城市枢纽型网络旅游景区,再树城市国际新形象,为城市发展聚集新动能。

沈阳古城塔结构

未见他例的“完美作品”

辽宁境内现有古塔97座,沈阳占了9座,其中辽塔5座,清塔4座。沈阳的这些古塔是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集建筑科技、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历史文化知识、故事传说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与重要历史价值。

辽宁省历史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罗云天认为,沈阳古塔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难得的历史见证物,它见证了沈阳诸多重大历史时刻。沈阳古塔与皇城的关系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它见证了清王朝的崛起,见证了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也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5)

东塔

在历史上,沈阳的城与塔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和历史坐标。辽海文化学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初国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1922年生于沈阳老城的宿白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生前曾提出清初盛京城的建设方案,即城市建设外圆内方,道路呈放射状,并非正南正北,这一方案在沈阳得到了很好体现,在全国也是惟一保存下来的,这也是后来研究沈阳古代城市发展史和制定沈阳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古代将都城建有内城与外城,也许不只一例,但像沈阳城整体布局为对称规则的内方外圆形式却很罕见;各大城市在城外置塔也较为普遍,但如沈阳城内方外圆,城外四方均衡分布四塔寺者,在世界上尚未见他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熹年先生,长期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他特别提出,“既吸收汉文化也吸收蒙藏文化、表现出更多创造性从而深具满族特色的清初沈阳城,至今仍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一方土地上的大众。”

应把塔资源放在

“旅游目的地”平台上深入挖掘

辽沈文化学者、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齐守成与记者唠起前清史专家王明琦所写的《清太宗之死与四塔之兴建》时说,王明琦利用中外历史文献档案等及碑铭实证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论证盛京四塔的过往。皇太极去世后,在城外所建的四塔寺已失去敕建时的本意,但形成了厚重的城市文化内涵。从那时起至今近400年间,沈阳古塔经历了由盛到衰,再由衰渐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来得很缓慢,可以说,这宝贵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

《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期建设规划方案(2019-2021年)》中提出,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沈阳也出现了特色历史文化主题展示不鲜明、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塑造不突出、历史资源保护修缮不到位、历史资源活化利用不充分等现实问题。

沈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很丰厚,但如何更好利用,一直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到了西安,一定会去看看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大雁塔;到了杭州,也一定会到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的雷峰塔转一转……不少城市在对古塔进行绝对保护的基础上,已把“死”的建筑变成了“活”的财富。

舍利塔滩地公园盛京八景(根与魂城塔形胜)(6)

“根与魂·城塔形胜”系列报道中,有意设计了一个“微调查”栏目,在市民中搞了一次小样本的塔文化“微调查”,不具太多的决策价值,不过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些问题而已。“微调查”结果显示,获得的数据并不太理想。按平均值统计,45%左右的市民不了解沈阳的古塔,还有不少人没有去看过这些古塔,而真正能说点沈阳古塔故事的人不足15%。

问题出在哪?该如何解决?专家们认为,沈阳著名的清初四塔,还有塔湾舍利塔、辽滨古塔、七星山残塔等,连我们本地人都知之甚少,又如何吸引外地游客去游览?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我们缺乏站在全国甚至国际的高位上,以现代视角,把塔资源放在“旅游目的地”的平台上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创造性地转化。

专家开出“健体配方”把“文化 ”夯实

建有西大门区、中心湖区、山花园区及古塔区,占地面积55.7公顷的北京古塔公园,你不着迷吗?以千年辽塔为中心制高点,以大广济寺古建筑群为借景,总面积12公顷的锦州古塔公园,你不心动吗?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沈阳南塔、西塔所谓的院子目前只剩两三亩地大小;东塔、北塔的格局与历史原貌也不能同日而语。

沈阳古塔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怎样做才能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专家表示,要走出这种瓶颈,学术界应增强基础研究。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推动形成发展合力。

为此,辽沈专家学者开出“健体配方”——要讲好“沈阳塔故事”,必须打造好“商、旅、文”融合发展。

●建议一:尽可能扩大古塔周边园林建设,可将南塔与一墙之隔的公园融为一体,扩大东塔、北塔的使用面积;

●建议二:在修缮和保护古塔的同时,对其周边交通道路、餐饮休息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建议三:与硬件设施同步发展配套软件环境,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大众传播手段树立沈阳古塔新形象、新品牌。

专家们还表示,沈阳古塔是一个非常值得打造的旅游品牌,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不断扩大古塔文化概念的同时,特别要考虑增加其附加值。如房地产开发、文创产品开发、旅游专线设置等。另外,还应以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古塔文化资源的开发。

目前,除了古塔外,沈阳还拥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遗存1500多处,其中极具开发潜力的历史建筑300多处。如何充分发掘,有效利用这三大文化优势,夯实“文化 ”基础,使之真正成为沈阳文化产业腾飞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需认真琢磨的一盘大棋。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 陈凤军、张文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