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簧分离式避震器一般用于车辆的后悬挂,绝大多数前置前驱车型,以及部分后驱车型都会采用这样的避震形式。而改装避震能够提升车辆的操控性,改善驾乘体验,再加上对车辆外观方面的提升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避震器的改装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改装项目之一。不过,避震器的改装也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程,尤其是绞牙避震器还牵涉到高度调节等方面,所花费的工作量并不比换个刹车什么的来的少。绞牙避震器需要通过一番调校之后才算完成,不正确的调校可能会使车辆行驶动态异常,甚至有可能使避震器损坏报废。对于机簧不分离的前避震来说,仅需调整好筒身的高度,一般就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但是机簧分离式的后避震器则更复杂一些。
我们以一套帕萨特B5用台湾K-SPORT街道版全长式避震器为例。鉴于今天主要讲的是高度调节的过程,那么我们就直接跳过安装这一部分,直接来聊聊后避震器高低调节的那点事儿。
图:机簧分离式的避震器如需要调节车身高度,首先调节的是弹簧下座高度。
避震器高度需要首先调节好弹簧下座的高度,因为弹簧下座的高度直接影响到车身的高度,而避震机上的螺纹仅用于使避震机处于最佳自由行程范围内,与车身高度并无直接联系。据店家透露,一般产品在打包之前已经将避震调整到适合车辆直接安装的高度(高度大约为一指半),在安装之前仅需对弹簧进行预压(一般为两毫米),同时对比一下左右避震器的长度是否相等。如果两根避震器长度以及弹簧座高度不相同,需要将两者调制相同高度后才可安装。
图:安装避震筒前对避震筒芯长度进行了测量,实测数值大约为145毫米。另外还需注意的是,测量长度并不是从筒芯的顶端开始量起,而是测量有效伸缩长度(图中两个箭头之间的长度)。通过实测得知筒芯的长度大约为145毫米。也就是说,当车辆落地之后,避震筒芯裸露在避震筒外的长度以96-100毫米左右为宜。
图:第一次安装完之后找一根塑料扎带固定在避震筒芯下端位置。由于需要以其位置了解避震自由行程的长度,所以尽可能扎得紧一些,防止在颠簸过程中发生滑落影响后期调节。
将车辆降到地面建议在平整路面上低速行驶几百米,其间尽可能避免剧烈颠簸以及快速通过减速带。路试结束后重新上举升机检查扎带位置。一般来说,筒芯的缩进量最好是总长的三分之一。如果缩进量超过三分之一说明筒身过长,筒芯有撞底损伤阻尼调节器的风险;反之,当缩进量不足三分之一时,说明筒身过短,需要通过绞牙增加筒身高度以防止损伤避震机顶端的油封。
图:测量后发现,避震筒芯的缩进量大约为35毫米,相比之前预计的45毫米少了10毫米,说明筒身高度比较短,需要卸下之后对筒身进行调节,加长约10毫米即可。另一侧的避震器也是如此。反复多次调整之后,直到扎带与避震筒的距离差不多为45-50毫米的样子即可。
编辑总结:调节避震器是一项比较考验技师耐心程度的工程,工序较为复杂。在与避震品牌商负责人沟通中得知,安装完成后的避震器一般需要下地测试两到三次才能完成整个调试工作,但是许多技师并不会不厌其烦地为车主进行调节(除了不断地测量和调节之外,反复安装车轮也是一件相当艰辛的工作)。对于不希望如此麻烦的车主,您可以选择无需进行调节的避震器,诸如Bilstein B6系列,或是仅安装运动型短弹簧,对于日常街道行驶的支撑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