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界定返乡?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界定返乡(何为恶意返乡标准是什么)

如何界定返乡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乡愁,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两年,因为疫情原因,不少人虽惦念家人,想念亲朋,思念故乡,但由于防疫要求,仍然舍小家为大家,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充分彰显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大局意识。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国内大部分地方都属于低风险地区,完全有条件让群众过一个团圆节。关于春节返乡,国家相关部委亦有明确规定,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不搞层层加码。

可总有一些地区片面理解国家政策,无视科学防疫要求,热衷于“一刀切”,人为地给群众返乡设卡子、出难题。本来可正常回家的,以各种理由“劝返”;没有任何健康风险的,非要集中隔离。

譬如,近日一段关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的视频就引发热议。这位县长公开在大会上说:“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针对此事,董鸿回应:视频经过剪辑,不真实,剪辑掉了“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等内容。结果,所谓“恶意返乡”又酿成了一波新舆情。

舆论疑惑:何为恶意返乡?标准是什么?谁来判定?先隔离后拘留的法律依据在哪里?

大家当然理解基层防疫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有时候确实需要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守住一条底线:符合法理人情。尤其是掌握公权者更应该知法懂法守法,争当法治建设的楷模。

硬核防疫没错,但硬核不等于硬来,也不是一味“来硬的”。这不是有魄力敢作为,恰恰是不担当能力差的表现。口号喊得震天响,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实则是怕出事,惧担责,于是乎,宁可错抓三千,也不放过一个。管你什么中高风险还是低风险,一拒了之,一“隔”了之。

正因如此,网友戏称:以前,乡愁是一张车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现在,乡愁是一张核酸证明,我在这头。故乡说:你就在那头,别回这头。这戏谑中带着几多无奈。

春节在即。广大党政干部、公职人员要通过网络读懂社情民意,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站在人民立场上去想问题,办实事。你对群众用心,群众才跟你上心,你跟群众走得近,群众才跟你走得亲。

令人忧心的是,郸城县的“对策”不是极端个案,类似随意扣帽子的现象近来屡见不鲜。恶意讨薪、恶意上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既有违法治,也悖离公理,群众有意见,社会不满意。

我们总讲,有权不可任性。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就是两点:一是权力从何而来,二是权力如何而用。

举头三尺有纲纪,广大干部尤其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公职人员应多一些法治思维,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时刻警示自己,依法用权、秉公用权,扎扎实实用行动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誓言。

【新闻链接】新华每日电讯:善待每个返乡的脚步,呼应每个留驻的心声

还有十天就过年了,人们返乡的脚步在加紧,部分地方疫情防控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在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让就地过年的人感到安心,让返乡过年的人体验到温馨,成为不少地方面临的一道难题。

相比个别地方返乡防疫政策层层加码遭人诟病,更多地方在对病毒严防死守的同时,正努力尝试对群众讲情论理,让工作充满人情味,让沟通更加接地气,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更好服务群众。

在河南省鹿邑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视频以风趣幽默的乡音呼吁老乡错峰返乡。他们在视频中不仅赞扬老乡们像蒲公英一样奉献四方的精神,还坦言全县300多名流调人员要筛查30万“返乡大军”的艰辛,获得了网友的支持和理解。有老乡打电话回来,了解到视频是工作人员紧张流调之余的即兴创作,深受感动:虽然听到乡音更想回家了,但为支持防疫工作,还是退掉了车票。

将心比心才能更加贴心。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已两年有余,对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心理等各方面都带来冲击,引发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考验着我们应对的智慧和耐心。在坚持“动态清零”和毫不动摇抓紧防控的基础上,如何让人员安全有序地流动,如何让居民健康舒心地生活,需要有关各方咬紧牙、沉住气,继续主动担当、积极创新探索。当下,善待每一个返乡的脚步,呼应每一个留驻的心声,力挺每一个战疫的身影,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守望相助,应该是驱散笼罩在传统节日之上的疫情阴霾的有效办法。

劝阻返乡不能靠“放狠话”、搞“一刀切”,鼓励留驻更需要实打实的暖心举措。许多省市都向外来务工者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但要让倡议更好落地,还需有“硬核”措施配套,要重视和解决外来务工者衣食住游等具体问题,同时创新形式让他们的思乡之情有所寄托。如浙江杭州为就地过年的一线工作人员送上大礼包,江苏苏州为外地职工提供补贴,南京开往连云港的C3123次列车设置邮局帮外来务工者寄送给家人的信,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3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苏州有约·e同来电”线上交友为外来务工青年寻找跨年伙伴……安抚好一颗颗思乡之心,才能留下更多游子的脚步。

无论是返乡还是留驻,每一个脚步都需要被善待。只有不断提高分类施策、精准管控的能力,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群防群控的办法,下足“绣花功夫”,带足为民情怀,用足服务本领,才能让返乡过年的人们路上安全、回家舒心,让就地过年的人们心有所寄、身有所栖。

(评论员杨绍功)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