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地市学习借鉴。

编者按

深耕绿色发展 雕绘大美滨城

优质生态是大连最靓丽的名片。多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要求大连“建成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的重要指示,以创建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深耕绿色发展,雕绘大美滨城。

遵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1)

辽宁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大连岔鞍村

一、抓实节能降耗,助推发展提质增效

2021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0%。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实现能耗大幅下降,规模以上工业能耗、能耗强度同比分别下降9.2%、21%;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达到91.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聚焦“三个重点”,推进节能降耗。聚焦重点行业提升能效。推进石化产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产业上强链、延链、补链。2021年石化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能耗下降1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5%。聚焦重点企业降耗降碳。100%完成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定期精准调度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80%以上的9家50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大户能源消费情况,2021年9家共减少用能376万吨标准煤,能耗同比下降11.2%。聚焦重点工程节能改造。实施一批有重大节能效果的工程。恒力石化累计投资20多亿元,通过换用变频电机、改用新型高效催化剂、改造脱丙烷塔系统等,年节能超过百万吨标准煤。逸盛大化集团投资0.19亿元,通过回收利用PET装置工艺塔热能、PTA主装置低温热源,年节能6万吨标准煤。中石油大石化公司投资1.8亿元,通过改造加热炉系统等,年节能6.2万吨标准煤。

强化“四项措施”,推进节能挖潜。对全市140余家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一分析研究,梳理全市节能挖潜空间。针对大连实际,谋划实施四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高耗能企业关停并转进行挖潜;强化政策约束,通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行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压减煤电发电小时数、缩短水泥企业生产时间等政策进行挖潜;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清洁化替代进行挖潜;实施节能改造,以钢铁、煤电、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通过节能改造进行挖潜。

二、优化能源结构,助推能源绿色革命

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结构有效优化,能源安全持续巩固。

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按照稳妥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积极开发生物质能的思路,加快建设清洁能源项目。核电方面,红沿河核电全面投产,庄河核电前期工作按期推进,核电装机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风电方面,庄河Ⅰ、Ⅱ和Ⅳ海上风电场全部并网发电,并网规模达105万千瓦;普兰店乐甲风电、华能电厂分散式风电建成投产。光伏方面,建成庄河永记水库渔光互补项目,庄河入选全国整县光伏推进名单。生物质能方面,大连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年内投产,规划建设金州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立了以焚烧为主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体系。2021年,大连市发电装机总容量1329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58.6%,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电量655亿千瓦时,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66.2%,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

遵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2)

大连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

持续巩固能源安全。构建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大连融科储能为产业龙头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实施了30余套应用示范项目。大连融科储能在建和投运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约60%、钒电解液占全球市场份额90%。把智能电网作为重要基础。建成红沿河500千伏送出工程,新建500千伏冷家工程,形成以红沿河核电站、庄河电厂为主要电源点,500千伏三通道、六回线路网架与辽宁主网相连,220千伏南部双回“C”字型、北部双环网结构的坚强环网。把能源保供作为重点任务。现役煤电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煤电企业积极参与电力调峰。推动煤电逐步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并重转变。把能源储运作为重要保障。长兴岛2座30万吨原油码头、680万吨储罐建成投用,铁大线原油管道大连段改造工程全线贯通;高压管道旅大线、普庄线和天然气应急调峰储备站等项目有序推进。统调电厂100%落实煤炭中长协合同。

三、培植绿色产业,助推经济低碳转型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积极谋划布局绿色产业。

加速石化产业绿色转型。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大连着眼高质量发展,按照“减油增化,绿色高效”的思路,加快绿色转型步伐。以芳烃资源为源头,依托恒力、逸盛聚酯项目发展聚酯、工业丝产业,带动纺织面料产业发展;依托烯烃/芳烃资源引进和发展下游产业,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方面形成产业优势;依托现有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环保高效催化剂、高纯气体、核用硼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绿色环保材料等新兴精细化工项目。

遵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3)

长兴岛绿色石化基地

加快氢能产业有序发展。成立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设立“氢能产业发展示范区”进行先行先试。首批4座加氢站陆续建成投入使用,60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入运营,年产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化生产线开工建设。发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科研院校研发优势,全市累计申请燃料电池领域专利130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保持全国领先。

加紧碳捕集利用探索实施。立足本地科研优势,结合化工园区稳定的碳排放源、化工企业下游利用的需求,前瞻性谋划实施,在化工园区植入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产业链,在建3套60万吨碳捕集利用装置,加工聚碳酸酯等化学品,率先探索出一条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并向下游化工产业链高效转化利用的技术路线。

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免费为试点企业进行绿色建材认证,已有3项建材产品取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2021年,通过审查的绿色建筑面积3408万平方米,新开工民用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开工建筑面积比例达100%。市传染病医院扩建项目综合服务楼应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念建设和运营,取代了传统市政供暖,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7%,是国家认证标准的2.7倍。

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建立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成全市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2021年,全社会绿色贷款余额1156.58亿元。58户绿色企业获得贷款79.53亿元,再贴现6259万元。

四、提升环境质量,助推滨城宜居宜业

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居环境健康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蓝天保卫战取得全面告捷。全市14家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83台燃煤锅炉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在省内率先完成254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深度治理;全面实施燃煤锅炉、工业炉窑和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空气优良天数连续5年超过300天,2020年332个蓝天,2021年PM2.5降至28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

碧水攻坚战取得突出进展。2016年以来,新改、扩建16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206.6万吨/日,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做到全收集、全处理,全市污水处理率97.3%。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迈进全国前10%城市行列。2021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水质比例达到92.3%,历史上首次实现“月月达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

遵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4)

大连前关湿地

净土保卫战取得良好成果。全市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超过60万吨,危险废物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

海洋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深入开展渤海黄海(大连段)综合治理,完善“湾长制”制度体系,深入推进入海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积极开展美丽海湾建设。2021年,大连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97.9%。金石滩海湾入选国家“美丽海湾”。

五、强化技术创新,助推科技支撑引领

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的布局力度,组建精细化工、工业装备结构分析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碳催化技术、膜技术、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风电传动及控制工程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以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为主攻方向,规划建设占地44平方公里的英歌石科技城。与中科院共建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推动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储备项目,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围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组建环境保护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支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市有机固废洁净化处置技术创新中心”、大连民族大学“大连市污水处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大连市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组建。

遵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5)

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

加快重点领域绿色技术突破。实施“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揭榜挂帅”项目84个,特别在清洁能源领域方面关键技术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化学储能领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解决了液流电池关键材料、高性能电堆和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等问题,获授权发明专利300余项,牵头制定22项标准。燃料电池领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先后研制出5-50千瓦燃料电池组和30-150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大连理工大学掌握多项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领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煤制烯烃、煤制乙醇、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技术国际领先,建成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纳米限域催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强化废水生化处理的电子调控技术与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