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安浅
初看这部电影时,瞬间想到了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处女作《迷失东京》
繁华的城市里,几个心碎的人在深夜里抱团取暖。
天亮后,不管有多么遗憾和不舍,也挥手告别,各奔前程。
二者的气质是如此的相像。就像是一张城市名片,用一个故事延展了人们对于一座城市的想象与记忆。
《巴黎夜旅人》
Les Passagers de la nuit
2022年2月13日,由法国导演米夏埃尔.艾斯执导的影片《巴黎夜旅人》在柏林电影节上映,并且在主竞赛单元获得了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
在国内该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0分,入选了近期的冷门佳作排行榜。
如果你热爱文艺片,那么这部冷门文艺佳作可一定不要错过。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女主伊丽莎白在被丈夫抛弃后,在生活的重压下几乎喘不过气来。
独力抚养子女的她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找到了一份午夜电台电话转接员的工作,只有在那里她才能短暂忘却烦恼。
热衷政治的女儿朱蒂特和渴望成为作家的儿子马蒂亚斯也都在经历各自的青春阵痛,缓慢地探索着未来的人生道路。
(《巴黎夜旅人》截影)
一次录制节目后,伊丽莎白收养了离家出走的流浪女孩塔露拉。
于是,几个孤独的人凑成了一个四人家庭,由此开始了一段接近十年的情缘。
(《巴黎夜旅人》剧照)
《巴黎夜旅人》的法文名Les passagers de la nuit,直译过来是“夜间的过客”。
“夜间”与“过客”并非是单纯的字面含义,同时也在隐喻和指代“生命中的逆境”与“人生中的过客”。
(《巴黎夜旅人》剧照)
这是一部“夜”的电影,片中有一大半的情节都发生在夜晚,导演有意使用了很多冷色调镜头来凸显人物的情绪与营造一种冷漠疏离的氛围。
比如当伊丽莎白因为失误而被第一家工作辞退时,她望着窗外冷寂的街景,全隐在黑暗当中,与黑夜融为一体,暗示着她此刻的悲伤心境。
(《巴黎夜旅人》剧照)
而当她被深夜电台录用后,尽管窗外依旧是冷色调的街景,但与屋内的暖色沙发和微微的人造红光,形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暗示着女主的内心世界政治发生积极的转变。
(《巴黎夜旅人》剧照)
后来女主结交了新的男友,再在窗边出现时也变成了白天,整个场景都变成了暖色调,屋外的太阳光包裹着女主,标志着女主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生活逐渐步上正轨。
(《巴黎夜旅人》剧照)
导演还在电影中穿插使用了许多4:3画幅的影像,它们有些是过去的真实影像,有些则是导演做旧的复古影像。
(《巴黎夜旅人》截影)
将过去的碎片记忆与虚拟的现实画面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真实的复古感,伴随着几首摇曳醉人的音乐,满足了观众对于上世纪80年代巴黎的全部幻想。
(《巴黎夜旅人》截影)
片名中的“过客”一词更像是片中人物关系的精炼概括,也是这个电影探讨的核心命题。
这部电影看起来也更像是导演对于人与人之间结合关系的一场哲学思辨。
导演似乎试图告诉观众,“相伴相守其实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巴黎夜旅人》剧照)
伊丽莎白的前夫艾瑞克从来没有在片中露脸过,女儿在形容他时,愤愤的为母亲感到不平:
“你怎么能容忍和那样的人在一起?”
而伊丽莎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我们曾经相爱过。”
对于伊拉莎白来说,前夫艾瑞克只是出现在她生命中的一个过客罢了,如今往事随风,纵使有再多的不满与哀怨,一切也都过去了。
(《巴黎夜旅人》截影)
而在电影的结尾,这个四人家庭最终也走向了解体。
与儿子马蒂亚斯相爱的流浪女塔露拉最后选择了不辞而别,重新去流浪;
而朱蒂特和马蒂亚斯也先后离开了母亲,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
(《巴黎夜旅人》截影)
他们都成为了彼此的过客,脱离深夜,进入白昼,即将遇到下一个过客。
电影也在几个人欢乐往昔时光的录像中结束。
(《巴黎夜旅人》剧照)
就像宫崎骏的那段经典语录说的,人生就像是一趟开往坟墓的,路途中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