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位白人警察在街头用膝盖压住黑人弗洛伊德的脖子将近九分钟,导致他窒息死亡,此事一经披露,立即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美各地印发了示威抗议导致美国出现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社会动荡这本书会告诉你今天的许多美国黑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他们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们的愤怒一触即发本书的书名在世界与我之间来自于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1935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美国白人针对黑人的一次恐怖的私刑一天清晨我走在树林忽然之间我踩到了他踩到它在一片草地旁边耸立着橡树和榆树他阴暗的细节一丝丝展现涌进了世界与我之间本书作者柯词借用了这首诗,以此延续美国黑人文学家对白人及其种族主义的批判这本书以书信体的形式展开内容是科茨给他年轻的儿子写的三封长信在信中歌词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担忧他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并分析了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结构性暴力他在信中告诉儿子黑人也是美国人,但美国梦,对于大部分黑人来说只是一场噩梦而已虽然在形式上这本书是父亲对儿子的私人化叙述,但很显然,它的内容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本书在2015年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等诸多大奖作者,科茨也因此获得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并在2016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思考?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思考(解读在世界与我之间脱水精华版)

我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思考

2020年5月25日,在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是一位白人警察在街头用膝盖压住黑人弗洛伊德的脖子将近九分钟,导致他窒息死亡,此事一经披露,立即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美各地印发了示威抗议导致美国出现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社会动荡。这本书会告诉你今天的许多美国黑人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他们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们的愤怒一触即发。本书的书名在世界与我之间来自于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1935年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美国白人针对黑人的一次恐怖的私刑。一天清晨我走在树林忽然之间我踩到了他。踩到它在一片草地旁边耸立着橡树和榆树他阴暗的细节一丝丝展现涌进了世界与我之间。本书作者柯词借用了这首诗,以此延续美国黑人文学家对白人及其种族主义的批判。这本书以书信体的形式展开内容是科茨给他年轻的儿子写的三封长信在信中歌词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担忧。他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恐惧并分析了美国社会对于黑人的结构性暴力。他在信中告诉儿子黑人也是美国人,但美国梦,对于大部分黑人来说只是一场噩梦而已。虽然在形式上这本书是父亲对儿子的私人化叙述,但很显然,它的内容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本书在2015年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等诸多大奖。作者,科茨也因此获得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并在2016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时代周刊给他的提名词中写道,我们许多人早已知道塔那西斯科茨是美国最能打动人心,最有思想的发声者之一关于种族问题和这个国家不光彩的不平等历史,它的即时雄辩和基于扎实研究的作品早已成为必读文献。不过在正式进入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黑人在美国的历史。早在1513年一位出生在西非但移民到西班牙的黑人胡安家里多变,随着西班牙的远征队来到佛罗里达成为最早到达那片土地的黑人。请注意这个名叫胡安的黑人并不是奴隶,而是一位自由人。直到100多年后的1619年20多名黑奴被英国战船白尸后运到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镇黑人在北美的奴隶时才正式开启。在1775年到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共有9000多名黑人加入大陆军或各州民兵团为争取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战斗。然而他们的斗争并没有为自己赢来独立和解放。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表示,人人生而平等。但这里所指的人不包括黑人印第安人和女人。美国的开国宪法保留了奴隶制维护了奴隶贸易到19世纪中期,美国的黑人奴隶达到了400万。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随着战争的进行废奴主张被逐渐明确,并通过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宪法修正案得到落实。美国的黑人终于在两个半世纪之后,摆脱了生儿为奴的命运。然而内战之后的美国依然是一片白人至上的土地。这其中极端一点的有3K党这个组织希望限制被解放的黑人奴隶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温和一点的,有吉姆克劳法这条法律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将黑人和白人在公共空间区隔开来。

比如所有车站应该为白人和有色人种提供分离的候车室,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儿应该上不同的学校等等。1964年吉姆克劳法被正式废除,然而,直到今天种族歧视也没有在美国社会消失。科茨身为一个美国黑人一路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说美国梦对于黑人来说只是一场噩梦。他又给了儿子什么建议呢。下面我就会通过这三个问题为你解读这本书。先来看看科茨的人生经历。科茨于1975年9月30日出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如果以一般的标准来衡量他的家庭应该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饱学之士视书如命,藏书摆满了,家里的房间甚至客厅都放不下,只能打包堆放在地下室。他的父亲同样也爱读书,并且积极参与民权运动曾是美国黑人左溢激进政党黑豹党的马里兰峰会的主席。然而,这些读书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文质彬彬。科茨小时候经常挨他父亲的打,而且是毒打。一次,他们一家人出门玩歌词溜出了父母的视线,在一个地方玩了几分钟,当他再次回到父母身边,他的父亲一下子就抽出了皮带开始当街揍他一边揍一边跟他母亲说。就算我不打他那些警察也会打他。和绝大多数美国黑人孩子一样,科茨从小就习惯了暴力暴力不仅来自于家庭内部更遍布于街头巷尾。

在巴尔的摩市的西区也就是科茨日常生活的地方有许多黑人青少年他们歪戴着棒球帽,穿着超大的T恤和松垮的牛仔裤,眼神凶狠脏话连篇,用跳舞和打群架打发时间。每天出门科茨都要担心能否从家安全到达学校放学后又能否活着从学校回到家里。他要思考今天与谁同行,同行人的数量在街上走路的步态微笑点头的次数和对象,谁有好的给了他一拳儿,谁没有。在科茨11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停车场看到一群男孩儿,其中有一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儿在摆弄一把枪。那个男孩把枪慢慢的拔出来插回去又拔出来,眼神充满愤怒,歌词吓坏了。他知道,如果那个男孩儿对着他来抢一切就完了。那个男孩儿并没有开枪,因为没那个必要。但是他让科茨知道自己随随便便就会丢了性命。每天平安地回到家歌词会在傍晚的时候看电视电视上的美国对他来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由炖肉蓝莓派烟火冰淇淋组成。那里的白人小男孩儿集齐了所有橄榄球卡唯一的愿望是交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完全不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心。歌词感觉在自己的世界与那个世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为什么会那样他不知道,但他从此开始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在思索的过程中感觉到巨大的不公与残酷。在学校里歌词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但他不喜欢上学,他觉得学校的课程都是在要求你记笔记,遵循知识的指引,牢记世界上的抽象法则。然而那些东西距离他的世界很遥远。

不仅如此,课堂向孩子们灌输的是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这些教育对白人精英阶层的孩子可能有用,但对黑人来说却极度有害。因为这会让他们无法应对社会上的风险和敌意。当然,不是所有的学校在科茨的眼中都是如此糟糕。他后来就读的霍华德大学就是一个例外。霍华德大学位于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黑人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成绩卓越的黑人校友包括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和美国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柯慈爱霍华德大学,因为那是黑人的买家汇聚了世界各地的黑人有尼日利亚的贵族后代有非洲卫理公会的大牧师有穆斯林的美国加州女孩儿。在这个缤纷多彩的黑人世界科茨感受到了黑皮肤的骄傲和自豪。她在霍华德大学里的非洲文献馆埋头苦读,在校园中亭聆听关于黑人前途和命运的演讲和辩论和一个又一个美丽的黑人姑娘坠入情网。在霍华德大学科茨的心中没有恐惧,他开始在当地报纸上发表音乐评论和散文,并从此走上了写作之路。离开霍华德大学之后科茨投身新闻业。先后为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工作。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歌词算是很成功了,但他觉得自己只是幸运的少数派。一个大学同窗身上发生的悲剧更坚定了他的想法。这个同学名叫普林斯琼斯。琼斯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虽然是一个黑人,但从小被父母用典型的白人精英教育方式培养长大,他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全优生相貌英俊,身材高大,有着迷人的笑容和优雅的风度。然而,在一次开车去看女友的旅途中,他被一个警察射杀了。这个警察受命追踪一个嫌疑犯错误地把琼斯当成了疑犯。琼斯的悲剧让科茨看到身为一个黑人,不管你多么奋发向上,多么想进入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你也是很容易被摧毁的。只需一次种族主义行动,一切就灰飞烟灭。歌词去参加了琼斯的葬礼在葬礼之后的很多日子他都会想象自己像琼斯一样被警察跟踪这种恐惧感在她当了父亲之后尤为强烈。他害怕自己的儿子萨莫里可能某天出门后就被警察随意地击毙了成为新闻中的一个名字。这时候,他才完全理解为什么自己小时候才跑开几分钟,父亲就勃然大怒,抽出皮带毒打自己。那种愤怒的背后是绝望的恐惧。歌词写到。黑人爱他们的孩子,但他们是那么容易失去孩子。几乎所有在美国的黑人都被一种强大绝对危险的,恐惧所包围。那是其他种族的人都不能想象的。当然,科茨也承认儿子萨莫里成长的时代和他自己成长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敌意依然存在,只是更为隐蔽。

有一次科茨带五岁的儿子去纽约的上西区看电影电影院里人很多,当他们走出电梯时,他儿子磨蹭不前一个白人妇女推了他儿子一把说快点。刹那间各种情绪涌上刻瓷的心头。父母都不喜欢陌生人推自己的孩子,但她也觉得如果是在黑人区这个白人妇女肯定不敢推一个黑人小孩儿。她本能地转过身和这个妇女理论,这位妇女吃惊地退了一步。而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白人男子跑过来为该妇女辩解。这个时候围观者越聚越多身边的白人同胞让那个男人有了底气。他逼近歌词用很大的声音威胁道。我可以让警察把你抓起来。科茨惊骇不已,当场认怂。他在书中写道,这名白人妇女可能的确不是种族主义者,但科茨自己从现实世界得到的经验就是自古以来坏人都不会在做坏事的时候大声宣扬自己在作恶。今天的美国人都会说我不是种族主义者。然而,即使在大规模私刑的年代,白人居民也很少会说自己是种族主义者。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撒谎。科茨在信中对儿子说,有一天你会成为男子汉,不会再听我的话。你可能会觉得世界已经变了,我们再也不必讨论那遥远的过去。

然而,普林斯琼斯永远与我同在,也将与你同在。这就是科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那么它又是怎么看待美国的黑人问题呢。在科茨看来,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暴力并非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犯下的一个错误或疏漏。恰恰相反,他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的强盛,自始至终就建立在对黑人的结构性压迫剥削与暴力之上。黑奴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积累财富的基础,也是美利坚建国的第一桶金。拥有黑奴一度是文明的象征,是白人加入美利坚社交俱乐部的门票。可以说白人美国就是为了占有和控制黑人身体而结成的集团。当然光拥有黑人的身体还不够,白人还需要从那些身体中榨取出劳动力。让一个人违背自身的利益去劳动是不容易的。为了让黑奴们好好工作白人盯住奴隶的舌头剪掉他们的耳朵用马鞭火钳句子石头镇压他们的身体。而如果黑奴想要逃亡白人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杀戮,让黑人脑浆四溅,血流成河。从那时起毁灭黑人的身体就成了美国的传统。在白人的奴役之下,黑人的生命与劳力变成了糖,烟草棉花和黄金。其中最主要的是棉花。

在19世纪中叶,棉花是美国出口的支柱产业比当时美国所有工业铁路车间和工厂加起来的价值都高。美国最富有的人都居住在生产棉花的密西西比河谷。南北战争前夕密西西比州在脱离联邦时宣布我们的立场是完全支持奴隶制,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物质利益。内战结束后,许多黑人来到城市,城市本应该给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但等待他们的不过是更复杂更隐蔽的掠夺。他们必须同时做两三份工作才能供孩子上高中和大学。他们必须忍受银行面无表情的鄙视和房地产经纪人无耻的欺骗。当黑人想要买房子,银行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贷款,当黑人们拿着辛苦赚到的钱到一个优美的社区看房子房产经纪人会对他们说对不起,这房子昨天刚卖掉了。然后把他们带到黑人聚集的区域。即使在吉姆克劳法被废除后种族隔离依然在美国普遍存在。白人中产阶级住在城郊小镇白人穷人集中在城市的白人聚居区,而黑人居住在城市的黑人区,比如科茨出生和长大的巴尔的摩西区。还有费城的北区芝加哥的南区纽约的哈莱姆区,这些都是典型的黑人区。这里充斥着毒品暴力混乱,公共服务和设施都极度欠缺。科茨认为,让黑人的孩子出生在牢笼一般的街区是种族主义的优雅表现是联邦政府创建的杀戮场。少年组成了帮派在街区游荡大喊大叫,举止粗鲁。因为只有凭借喊叫和粗鲁,他们才能感受到一点安全和力量。

他们知道自己其实什么也控制不了,可能下一分钟就会被殴打被强暴被砍伤或枪杀恐惧,滋长愤怒。这些在严酷环境中野蛮生长的孩子对自己的黑人同胞也非常凶残,一言不合就会毫无节制地使用暴力。这种暴力的泛滥又招来了警方的严厉执法。一线的警察把黑人是为社会的安全隐患,在针对黑人的执法行动中过度使用暴力,比如殴打锁喉甚至虐杀。而一旦发生打死打伤无辜者的案件,以白人为主的陪审团更容易理解和支持警察。因为警察是在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于是,警方针对黑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发生,而施暴者往往不会受到任何惩罚。比如2012年2月26日,17岁,黑人少年特雷翁马丁再去便利店购买了糖果和饮料后回家途经佛罗里达州桑福德的一个封闭社区,社区保安乔治齐默曼觉得他行迹可疑,打酒一报警。被告知不要自行跟踪可疑者,然而齐默曼还是跟了上去,把马丁一枪打死。一年之后,齐默曼被陪审团宣判无罪。2014年7月17日,43岁的黑人埃里克,加纳在纽约斯塔顿岛贩卖香烟。几位警察怀疑他出售没有纳税的香烟,试图逮捕他加娜拒绝就范。一位叫潘塔,莱奥的白人警察从身后勒住加纳的脖子,导致他窒息死亡。在加纳死亡五周年的前一天也就是此案诉讼时效的最后期限,美国联邦司法部决定对那位白人警察不予起诉。同样是在2014年8月9日,18岁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在密苏里州弗格森镇被28岁的白人警察达伦威尔森开枪射杀。

警察还将布朗的尸体丢在街上长达四个小时。科茨觉得这个行为就是在宣告白人对黑人实施的暴力是不会被处罚的。最终圣路易斯县大陪审团决定不起诉白人警察。科茨在书中写道,迈克尔布朗的案件发生的时候,他的儿子萨莫里15岁那天萨茉莉一直在电视前等待法庭判决的结果。等到晚上11点等来了凶手,警察会逍遥法外的消息,萨茉莉回到房间科茨在房门外听到儿子在哭。五分钟后科斯走进儿子的房间没有抱她也没有安慰她。他对儿子说。我将你的祖父祖母试图告诉我的道理转述给你。这就是你的国家,这就是你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身体。你必须设法在其中生活下去。科茨希望他的儿子以及所有人都能认识到是联邦政府赋予了美国警察摧毁黑人身体的权利。美国在成立之初对黑人生命的掠夺就流进了他的血液。这些暴力执法不过是历史的延续而已。因此,对于黑人来说,美国梦是不存在的,它是一个谎言把奴役说成是仁慈,把罪犯说成白衣骑士把大规模的战争杀戮说成是一场竞技。即使这个梦看上去很美好,但那个梦是属于白人的做梦的人躺在黑人的累累尸骨之上。

在美国,身为一个黑人就意味着自己要被羞辱被贬低被摧毁。黑人再努力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白人。科茨对儿子说,我从不要求你加倍优秀却一直希望你在这短暂光明一生中的每一天都努力抗争。相信自己是白人的人永远无法成为衡量你的标尺,我不会让你坠入自己的梦里。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有一种看法,认为黑人要摆脱目前的社会地位就要加倍努力,加倍优秀。也就是要接受那种事倍功半的结果。科茨对这种看法嗤之以鼻,因为美国白人的小孩儿不会被要求加倍努力。另外一种面向未来的观点认为,再过些年白人在美国的人口结构上就成为少数足矣,到那时一切现有的种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再一次对刻瓷的访谈中,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斯蒂芬科尔伯特就提出了这种可能,然而科茨表示,如果美国的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那么那些手握权力的人也会改变选举政治的方式,人们最好不要那么天真。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美国黑人应该通过非暴力抵抗,争取自由,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马丁路德金是一位基督教牧师梦想,黑人与白人能通过爱与宽恕,实现和平与溶解。但科茨是一位无神论者,对于强调爱与宽恕的基督教论调深恶痛绝。他反对宽恕施暴者更不认为呃人可以被爱和善意所感化。事实上,科茨在这本讲述美国黑人问题的书中对于马丁路德金只字未提。

相比于马丁路德金科茨显然更支持马尔科姆X。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马尔科姆X的名声仅次于马丁,路德金。他的政治主张比较激进,强调黑人权力至上,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美国虚伪的白人统治。科茨在书中一次又一次的讨论和袁颖马尔科姆X。他说我喜欢马尔科姆X,因为他从不撒谎不像道貌岸然的学校不像虚张声势的街头不像梦想家的世界。马尔科姆X曾经有这样一段名言。我今天必须以我自己的身份站,在这里以黑人的身份,在有共和党和民主党之前我们是黑人。事实上,在有美国之前,我们是黑人,将来美国消失以后我们还是黑人。科茨和马尔科姆X一样强调黑人对自己种族身份的接受与认同。他认为,黑人要珍视作为黑人的自己,珍视自己黑色的美丽的身体,黑色的头发不应该被拉直染色,黑色的皮肤不应该漂白黑人不应该拜倒在白人的脚下,不应放弃原来的自我。在认同黑人身份的基础上,歌词号召黑人要团结这一方面是受了马尔科姆X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他从街头学来的智慧。在街头,如果一个黑人男孩被对手攻击他的朋友一定会与他同仇敌恺和他一起挨打。在科茨看来,这种街头的规则隐藏着所有生活的关键。他写道。

我们不一定能赢,我们不能控制敌人的数量强弱核武器,但不管是战是逃我们都共同去做。因为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我们不应当做的是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和朋友的身体。但话说回来科茨对于马尔科姆X也不是全盘接受。马尔科姆X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白人统治建立属于自己的黑人国度歌词却表示自己不推崇暴力,他给出的是一个与暴力背道而驰的建议阅读。科茨拿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说自己不擅长暴力,因此不能在街头称霸他也不喜欢课堂无法在学校好好上课,但因为有阅读它并没有沦落。歌词,希望他的黑人同胞能通过阅读探求真知,他说阅读未必能给人带来问题的答案,然而对于答案的追寻,可能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追寻会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以直面令人绝望的现实。他写道。明白自己是国家垫在下面的人则过于残忍。但是努力理解这些是我们在这疯狂事实面前的唯一优势。多多阅读保持清醒,这就是科茨对他的儿子和他的黑人同胞给出的建议。这个建议,听上去好像有点虚弱。事实上,读者对于在世界与我之间,这本书最集中的批评,就是他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对此科茨表示。我是一名作家,我没有义务显得充满希望。

如果你们所有电影和所有故事的结局都是好人,不折不扣地取得胜利,那你们的文化在关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上,就是不诚实的。我的工作就是面对真实发现我能发现的,并尽量诚实地把我看到的描述出来。好说到这里,在世界与我之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介绍完了。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所代表的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书中作者给出的一些观点有些模糊和摇摆,比如说对于暴力的看法,他一会儿说自己不支持暴力,一会儿又表示要和朋友一起在街头挨打和战斗。再比如说发生在普林斯琼斯身上的悲剧究竟是一个偶发的个案还是一个可以用来说明黑人再努力也没用的铁证也很值得商榷。对于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比如著名左派学者乔姆斯基认为,今天美国的黑人运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南北战争遗留问题的延续。而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之一著名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洛认为,对于种族不平等问题并不应一味强调对抗,而应该打破种族间的隔阂与猜忌,回归到人性的本源。资深媒体人杰森瑞李泽出了一本书叫请不要在帮助我们。书中指出,一些旨在帮助黑人的政策意图是美好的,但并没有促进黑人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反而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对黑人的另一种伤害。要真正提升黑人的社会状况,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承认此前那种白人主导的扶助政策是没有用的。在这些讨论中,本书作者科茨的观点不算特别犀利,但胜在情感上的充沛与动人。这本书写出了今天很大一部分美国黑人心中的真实想法,让我们体会到他们心中强烈的恐惧和愤怒,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美国最重要的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