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中国第20批赴黎维和医疗分队的7名护士依然坚守在战位,用辛勤的汗水与真挚的爱相交融,弹奏起生命的心弦,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两天四进防空洞
在防空洞内
抵黎第三天,联合国柬埔寨营一大早送来伤员,一名士兵被地雷炸成重伤,血肉模糊,大家第一次亲历战争的残酷。黎巴嫩、以色列冲突不断,抵黎第五天深夜,突然警报长鸣,隆隆炮弹声震的窗户沙沙作响,大家从睡梦中惊醒,真切感受到战争就在身边。连续几天,以色列的炮弹在附近山头爆炸,这一刻无论在做什么,都必须迅速穿好防弹衣、戴好头盔进驻防空洞,闷热的防空洞里,没有风扇和WiFi,只有凝重的空气。她们白天穿着防弹衣和头盔做好医疗工作,晚上和衣而睡。
深夜紧急生命接力
印尼籍病人送达赛达Hammoud医院
2021年12月12日,总护士长张瑛正当班,一名印度尼西亚军人突然不名原因晕厥送至医院,在医院紧急处理后,根据联合国后送SOP,连夜启动后送机制,转送赛达Hammoud医院进一步治疗。就在前几日当地刚刚发生爆炸袭击,造成10余名当地人员伤亡,城市时有枪战声响,黎巴嫩疫情肆虐,医护人员在做好防控防护下戴好头盔和防弹衣,晚上八点在联合国护卫队护送下,驱车近3个小时,安全将病人送到指定医院,回到医院时已经深夜3点。
疫情肆虐,她们不畏艰险,坚守战位
孟丽君在配合麻醉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是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点部门,特别是在国外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手术室的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到黎巴嫩任务区后,手术室护士长孟丽君凭借着在国内医院的管理经验,结合医疗队现有条件,规范进出手术室的防护流程,严格划分区域,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全麻患者术中不能佩戴口罩,这就需要更加严密的防护,医护人员戴上N95、护目镜、面屏,不惧危险,冲锋在前,认真完成每一台手术。目前共配合完成各类手术15台。
克服语言关
黄原在装备核查中当翻译
在面对国外患者时,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的沟通。在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氛围里,医疗队员模拟各种场景,用英语进行对话交流,努力攻克“语言关”。很快,大家就从最开始的不自信不敢说,进阶到能够流畅自如的与外国患者对话。局面打开后,医院的医疗工作,也随之得心应手。
维和战场,各展神通
杨新辉为外军护士传授理疗手法
杨新辉护士长,今年50岁,是主任护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协助医院理疗室工作。她发挥自身优势,对受到训练伤困扰的维和官兵进行功能健康宣教,对前来学习中国理疗的柬埔寨护士手把手带教学习。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播撒和平和希望之光。工作之余她还担任分队新闻摄影工作,目前分队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共计发表新闻报道400余篇。她以她的专业和勤奋,让大家忘记了她的年龄,在维和战场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陈倩参加联黎东区“天使救援”演习
卢兰兰在口腔诊室为患者治疗
陈倩和卢兰兰是护理团队唯二的两名士官,都是90后,也是分队最年轻的两名护士,均毕业于白求恩士官学校,丈夫都是军人,陈倩有一个才两岁的女儿,卢兰兰与老公异地恋八年,结婚才半年即奔赴维和战场。向前是远方,向后是家乡,远方是理想和使命,家乡是思念和责任。军人的使命感,家人的支持理解,让她们背起行囊,踏上征程。除日常护理工作外,陈倩还担任康复理疗科助理,卢兰兰担任口腔科助理。作为急救后送小组的两名护士,参与了每一次医疗突发事件应对卫勤演练、危重伤病员空中后送演练、东战区“天使救援演习”等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康复老人致谢护士黄原
吴艳在武汉康泰同济医院消毒供应室工作
黄原和吴艳曾参加武汉抗疫,直面生死,此次维和,她们又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征,丰富的抗疫经验使她们在疫情肆虐的黎巴嫩大展身手,发挥了骨干中坚作用。
护理团队合影
4月12日,联黎部队军事性别顾问高度赞扬中国维和女军人:“你们是真正的榜样!”自2021年7月医疗队进驻黎巴嫩以来,她们冲在医护一线,协助接诊病人3000余例,完成各类手术50余例,彰显了女性维和军人在维和任务中的作用发挥。
(龙跃 胡杰 孔康谊)
来源:国防时报
编辑:袁邑
编审:张译
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