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的农业产业中,食用菌仅次于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产业规模排名第五李玉团队通过选育品种、推广种植方法,让小小食用菌变成了大产业乡亲们端稳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我省由此获得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国字号”品牌也更加响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人工种植的4000元一公斤的食用菌?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工种植的4000元一公斤的食用菌(在泥土里埋下技术的)

人工种植的4000元一公斤的食用菌

在吉林的农业产业中,食用菌仅次于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产业规模排名第五。李玉团队通过选育品种、推广种植方法,让小小食用菌变成了大产业。乡亲们端稳了脱贫致富的“金饭碗”,我省由此获得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国字号”品牌也更加响亮。

三月中旬,蛟河市春耳接菌、菌包生产步入农忙时节,高品质黑木耳订单不断。就在前两天,素有“中国黑木耳之乡”美誉的黄松甸镇,提出2021年黑木耳菌袋突破3亿袋、产值跨进10亿元的目标,镇里的重点食用菌加工企业和黑木耳种植大户都在为这个目标努力。

在黄松甸镇,70%以上的农户都从事黑木耳产业,农民7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这个产业。而在10年前,这里大部分农户都是种玉米的把式。地处长白山脉的黄松甸镇无霜期短,不适合玉米生长,却是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温床”。下乡考察调研的李玉,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聚宝盆”。

在乡亲们眼中,黑木耳只是“一盘菜”,成不了什么气候;可是在李玉眼中,吉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创立了菌类作物学,有能力帮助乡亲们做成大产业,再加上蛟河市森林覆盖率超过60%这个硬件,强强联合一定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李玉院士团队把功课做到农民的炕头上,面对面教学手把手指导,几年下来,助力黄松甸成为黑木耳产业示范园区。如今,这里建成了占地12万平方米的“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黄松甸黑木耳”天猫旗舰店等网店发展到77家,还成功举办了5届网上黑木耳节。

李玉常跟学生说一句话,食用菌产业发展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习惯于“追尾巴”就容易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味“照镜子”就如同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创新。这些年来,李玉团队除了将良种优品送到田间地头,还积极推广菌类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颠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湿栽培的传统理念,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采用李玉团队推广的良种和栽培新技术,汪清、珲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和龙打造起桑黄小镇,靖宇成立了灵芝、滑子蘑基地。

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兴旺,李玉院士团队一直不松劲、创新干。李玉提出,要合理利用吉林省农作物秸秆产量丰富的优势,实现木腐菌草腐化,让原来吃木头的菌类,改变胃口,吃秸秆。今年,他们还紧盯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的特点,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研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把“小木耳大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吉视短评:绝知此事要躬行 奋斗精神最闪光

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扑下身子,踏实干事。李玉院士团队一直有一股“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踏实劲儿,以奋斗的姿态搏击科技浪尖,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贡献智慧。他们日夜攻关科研难题,带领农民兄弟用勤劳的汗水换来收获与喜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扎扎实实努力、勤勤恳恳付出,日子才会越过越红火。登高望远,整装待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发扬“三牛精神”,凝聚奋斗共识,踏实耕耘、砥砺前行,绘就更新更美的发展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