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年俗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爆竹声中一岁除)(1)

今年春节,烟花和鞭炮声明显多了。一直以来,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这个喜庆气氛里最重要的一环,古人用鞭炮来驱除年兽,祈求来年人畜平安。现代人则在噼啪声中寄托年味与对新一年的希望,烟花和鞭炮能够让中国人找回记忆里褪色的年味。但另一方面,鞭炮也有很多弊端,噪音、火灾、炸伤、污染,很多人也赞同禁止鞭炮,反对开禁。

就这一现状,不妨给年俗一点时间,让习俗自己去演化。实际上,习俗虽然强大,却并非一成不变。只要顺应人的需求,顺应经济和社会的规律,习俗的改变远比人们想象中来得容易。

当下,鞭炮给人们带来了难得的“年味”,但中国人对污染、对风险的共识正在形成。几年前社会舆论对PM2.5的反复讨论,冲击、动摇着人们对鞭炮的态度,已经让人心出现了变化,现在关于鞭炮的争论,其实已经从官方禁止,变为了民间自发的争论。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如今放鞭炮的明显变少了。其实,这个趋势早就出现了。早在20年前,除夕直到正月十五鞭炮声绵延不绝,而现在则变为多集中于除夕之夜。

民俗的演进有一个观察其历程的视角——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现代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在娱乐市场上不断进行竞争,新民俗带来的新年味正在潜移默化地形成。现在,冰雪运动逐渐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春节去滑雪,成为一个正在形成的新民俗。

这个新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负担得起更多的专业装配,请得起专业的教练,也能负担得起旅途的费用,私家车的普及也让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去到滑雪场。中国举办冬奥会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兴趣。

其实,滑雪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正好是关于鞭炮的讨论的一个极好例子。

滑雪与鞭炮一样,都是有风险的,相比一般的运动,滑雪的风险很高。上过热搜的“雪道的尽头是骨科”的梗,并非空穴来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曾发表一篇论文,每1000例滑雪者在2018年、2019年两个雪季的平均日损伤分别为4.53例和4.46例。更直观的证据是,有保险公司还开发出滑雪险,这也印证了滑雪的风险高于一般运动。

但是,禁止滑雪显然是不合理的,任何运动,乃至任何事都有风险。安全、健康从来都不是人的唯一需求,甚至也不是第一位的。那不过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个小小假设,抽烟、喝酒、燃放鞭炮都嘲笑着这一假设。为了一些目的,人们愿意承担风险。滑雪的目的是娱乐,放鞭炮的目的是人心,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没有客观的必要,但无数人心所需,就是客观的。所以,放鞭炮虽然有风险,但风险未必是否定的理由,还需看到风险背后的需求。各地因地施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大城市不妨继续禁止,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就没有太大的必要。

当下,出于对PM2.5的恐惧,出于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在多种新娱乐方式的竞争之下,放鞭炮的习俗已经逐渐变弱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应该更加耐心一些,给习俗一些时间。

习俗的演变,是一条长河,浩荡东流,但地势高低不平,回流、漩涡,总是不时出现。有时候,习俗的回流,也是人心所系。如今,经历过疫情三年,很多人康复了,社会正在逐渐恢复,中国也正在复苏,中国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年味,需要一些烟火。

文|刘远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