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钟馗为中国民间传说中驱妖逐邪之神。民间传说他系唐初终南山人,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丑,然而却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风流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崇。在唐玄宗登基那年,他赴长安应试,钟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考官誉称“奇才”,取为贡士之首。可是殿试时,奸相卢杞意以貌取人,进谗言,从而使其状元落选。钟馗一怒之下,头撞殿柱而亡,震惊朝野,皇帝听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钟馗的由来有种说法。一说唐玄宗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提一小鬼啖之,玄宗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试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玄宗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吴道子想象中的钟馗像,为历代画像开拓了一条以钟馗为主要人物题材的创作之路。民间钟馗是一个从历代巨擘大师到民间画工都喜爱描绘的古老题材。五代黄荃、宋代石恪、元龚开、明代戴进、清代则更多,有顾见龙、金农、罗聘、黄慎、任佰年、赵之谦等。都是画钟馗的高手,特别是高其佩以画钟馗最为有名,据说他每年端午节都要画钟馗,传画的钟馗画有几十幅之多。据《圣朝名匠评》载高益初画钟馗击兔图,见者感觉画中神鬼之间有些势均力敌,高益又奋笔另作一幅,表现钟馗举石狻猊掷向厉鬼,观者莫不惊骇。宋末元初的龚开坚决不做元朝的官,穷得“坐无几席”还用画笔反元,让他儿子优在榻上就背按纸,作《中山出游图》,把钟馗当自己,画得”气吞万夫”;把元朝统治者的奴仆们画成被驱逐的小鬼,蓬头垢面,丑怪猥琐,用以表示自己的抗元的心态。明代的钱谷画“喜钟馗”,手持笏板,帽插春花,让钟馗给人事业带来福祉。清代的金农画“醉钟馗”,让终南进士嬉遨盛世,庆幸太平。首创指头画得高其佩画“怒钟馗”,把亦鬼亦神的钟馗生活化,不只画钟馗驱鬼降魔,还画钟馗看剑、读书、罢宴、登坛等。

钟馗经典画(古今画钟馗)(1)

钟馗图 任伯年

清代任伯年一生创作过至少数十件的钟馗画。在历代画家所画的钟馗画中,几乎形成了一种“钟馗样”,青面獠牙、斩鬼捉妖、刚正不阿……等成为钟馗的固定形象。但在任伯年所画钟馗诸作中,他能力避人俗套。他将死板、生硬而不近人情的铁面钟馗画成了一个个情态各异、妙趣横生的有血有肉的勇者形象。在其笔下,钟馗有挥刀斩狐者,有怒目剖鬼者,有配剑侧目者,有独坐竹石者,有铁面冷颜者,有昂首挺胸者,也有口衔利剑、足踏魅魑者……虽然同样是疾恶如仇的形象,但表现出的钟馗却绝无雷同之处。

钟馗经典画(古今画钟馗)(2)

钟馗搔背图 齐白石

近代画家齐白石老人65岁时画《钟馗搔背图》,画一小鬼为钟馗搔背,题词是“不在下,偏搔下;不在上,偏搔上。汝在皮毛外,焉能知我痛痒?”简直就是一幅农村墙边小孩给老人搔背的写意画,满纸诙谐,质朴的农民气息。

钟馗经典画(古今画钟馗)(3)

喜从天降 王一亭

画家王一亭《喜从天降》,是他49岁时所作,画中钟馗正手指从天而降的蜘蛛,形态生动。尤其钟馗形象全用朱笔所绘,红袍红面,用笔苍劲雄浑、奔放精微。

钟馗经典画(古今画钟馗)(4)

事事如意 徐燕孙

画家徐燕孙的《事事如意》,画的钟馗、小鬼,并不使人感到狰狞恐怖,反而多了一层诙谐幽默的情趣。图中钟馗剑须环眼,表情严肃,吓得小鬼战战兢兢。这种赐福避邪的神像题材,在民间年画中有很多表现,但是运用中国画手法画出来就相对为少。

钟馗经典画(古今画钟馗)(5)

钟馗凝视图 范曾

画家范曾从1977年春节在人民大会堂即席挥毫作品第一幅《钟馗凝视图》起,画钟馗已30年历史。他的威风凛然、精光四射的钟馗形象已广为世人所喜爱,他本人最初因画钟馗而声名鹊起。他用自己擅长的泼墨去画钟馗,又对这一传统题材作了独具匠心的艺术改选,即不去刻画钟馗将小鬼“瞻目而啖之”的可怖,而着力表现其“内对外王”的人文内涵,于是钟馗不再是、凶恶骇人的“鬼”,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憎的“人”,即端庄威严又可敬可亲。钟馗坐骑的画法也大异前贤,以勾勒之法画的马,一匹昂首前视、神采飞扬、奋逸尘的神骏就表现在我们面前,与双目炯炯,一袭红袍的钟馗浑然一体,令人神往。钟馗画已成为范曾艺术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符号。给了他改正恒久的艺术生命力。钟馗题材绘画成为历久不衰之画题,名家人迭出,精品如林。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首创“钟馗”开始,诸多名家都画钟馗,在大师们的笔下,钟馗的形象丰富多姿,钟馗画经过历代无数画家的辛勤创造,以其特有的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蔚然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葩。古人有诗云:“学富五车易,刚正不阿难。人多钟馗气,乾坤朗朗天。”这也许是人们喜欢钟馗画的原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