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十大经典名言(春秋的那些精神)(1)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产业正处于巅峰时期,当时有一部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主要讲述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里面有一个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林威饰演的反派陆谦死前还不忘扶正官帽,当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人对当官的执念怎会如此之深。

后来,读史知道了另一个正衣冠的故事。公元前480年,孔子去世前一年,卫国发生内乱,大夫孔悝(音同亏)因不愿弑君而被围困家中。“孔门十哲”之一子路,是孔悝的家臣,听说后,赶去救援。当子路赶到孔家时,家门已经关闭。子路的同学子羔,孔悝的家臣公孙敢,劝子路不必作无谓的牺牲。

子路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有利可图时追随左右,大祸临头时逃之夭夭,我不是那样的人!

说完,虽寡不敌众,却依然慷慨赴死。在战斗中,子路的冠缨被对方用戈砍断,头冠随时会掉下来。子路说,一个君子,必须有自己的尊严,即便是死,也不能免冠。说完,放下武器,腾出双手,从容地系紧冠缨,任由敌人砍杀。(见《左传·哀公十五年》)

或许,今天的我们会认为这样的做法过于呆板,并不认同。但是,放在春秋时期,这种从容赴死的精神却令时人尊敬,并认为这就是一个“君子”应该做到的。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这样做了。

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与宋人在乘丘交战,一个叫县贲父的战士担任庄公战车的御者。战场上,拉着战车的马突然惊了,导致庄公掉下了战车。庄公说,作战前本应先占卜由谁担任御者,今天有此一难,是因为没有占卜啊!县贲父说,以前从来没有出过这样的事情,偏偏今天出了,只能怪下臣不够勇敢。说完,县贲父冲进敌营战斗而死。战后,马夫洗马时发现,出事的那匹马身上有一枚箭头。这才明白出事的原因是马中了流矢,并不是县贲父的责任,庄公便下令为县贲父写了一篇悼词。为士人写悼词的风气,就是从县贲父开始的。(见《礼记·檀弓上》)

春秋时期的士,不仅作为战士有从容赴死的决心,即便成了战俘,也依然有着自己的坚持。

公元前556年,一个名叫臧坚的鲁国战士被齐军俘虏。齐灵公派了一个宦官去看望他,并对他说“你不会死”。这对于臧坚,无异于奇耻大辱。因为按照当时的制度和礼仪,宦官是不可以对贵族下命令的,更无权决定贵族的生死,哪怕只是传达国君的命令。于是,臧坚朝着齐灵公所在的方向叩首道:承蒙关照,实不敢当!但君上既然赐下臣不死,又何必派此人来传达厚爱?

说完,臧坚用一根尖锐的小木棍挖开自己的伤口,流血而死。(见《左传·襄公十七年》)

另一个战俘,则赢得了敌对国君主的赞赏。这个战俘是邲之战中被楚国俘虏的晋国智武子荀罃,又被称为智罃。

公元前588年,智罃已经被楚国关押了九年,晋楚两国终于达成协议,晋国以楚国王子和大夫襄老尸体,换楚国放智罃回国。于是,楚共王为智罃送行。

共王问:先生怨恨我吗?

智罃答:不怨恨。两国交兵,下臣无能,做了俘虏。贵国的执法官没有用下臣的血来涂抹贵国的军鼓,而是让臣回国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这是君上的恩典。下臣自己无能,又能怨恨谁?

共王又问:那么先生感谢我吗?

智罃答:不感谢。两国君臣为了国泰民安,克制自己,宽待他人,释放战俘,永结友好。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情,下臣不曾与闻,哪有资格表示感谢?

共王再问:先生回国后,拿什么报答我?

智罃答:不知道。下臣心里没有怨恨,君上也不会居功自傲。既没有怨恨,又没有功德,下臣不知怎样报答。

共王无奈,只好说:尽管如此,还是恳请先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寡人。

于是,智罃说了三种可能。第一,如果承蒙君上的福佑,下臣得以作为战俘,带着一把朽骨回国,被敝国寡德之君军法从事,以振军威,臣虽死无憾,永垂不朽。第二,如果寡德之君法外开恩,将臣赐予臣的父亲,任其处置,家父经寡君批准,在宗庙实施家法,戮臣于列祖列宗灵前,臣同样虽死无憾,永垂不朽。第三,如果寡君不批准家父的请求,那么,下臣将依法担任敝国的职务,率领一支小部队,镇守边疆,保家卫国。到那个时候,如果不幸与贵军相遇,下臣将奋勇当先,拼死力战,决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这一片赤胆忠心,就是下臣可以报答君上您的。

共王听了,肃然起敬,以最隆重的礼仪送智罃出境。共王甚至感叹说:晋国有这样的战士,我们是无法与之争雄的。(见《左传·成公三年》)

春秋的士人如此傲骨,岂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恐怕也是孔子身处春秋战国交替之时,认为能回到东周也不错的原因之一。

读完这些故事,回头再看《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林威饰演的反派陆谦,即使对其人品不认可,但对其执念却另有感触。今天,当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不能获得成功时,首先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有没有做到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