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有什么要点(静脉输液的这几个问题)(1)

关于静脉输液,你了解多少?

静脉输液有什么要点(静脉输液的这几个问题)(2)

“护士,护士,我这液体滴得太慢啦,能调快一点吧?”

“护士,我的输液部位有些疼痛,怎么办啊?”

临床静脉输液时,总会遇到患者或者家属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于静脉输液,你了解多少呢?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输入静脉内。是临床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护理操作。

静脉输液时不规范操作,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输液速度是怎么计算的?

在输液过程中,每毫升溶液的滴数称为该输液器的点滴系数(gtt/ml),目前常用静脉输液器的点滴系数有10、15、20三种,静脉点滴的速度和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已知每分钟滴数与输液总量,计算输液所需时间:

输液时间(小时)=(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每分钟滴数×60分钟)

2.已知输入液体总量与计划所用输液时间,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液体总量ml×点滴系数)/输液时间(分钟)

例如:某患者需输液体1500ml,计划10小时输完。已知所用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20,计算每分钟滴数。

每分钟滴数=(1500×20)/(10×60)=50滴

静脉输液时需要注意什么?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预防感染及差错事故的发生。

2.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并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情况合理分配药物。

3.对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抢救时可例外)。

4.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药液滴尽前要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拔针,严防造成空气栓塞。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对于刺激性或特殊药物,应在确认针头已刺入静脉内后再输入。

6.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有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以及输注高渗、含钾或升压药液的患者,要适当减慢输液速度;对严重脱水但心肺功能良好者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

7.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下列情况:

(1)滴入是否通畅,针头或输液管有无漏液,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

(2)有无溶液外溢,注射局部有无肿胀或疼痛。有些药物如甘露醇、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溢后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发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3)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如患者出现心悸、畏寒、持续性咳嗽等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8.若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要严格掌握留置时间。一般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3~5天,最好不要超过7天,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执行。

常见输液反应有哪些?如何处理?

1.发热反应

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处理

(1)发热反应轻者,应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2)发热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科做细菌培养。

(3)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2.循环负荷过重反应(急性肺水肿)

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同时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

(3)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血管药物。

(4)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

(5)静脉放血200~300ml也是一种有效减少回心血量的最直接方法。

3.静脉炎

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2)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3)中药治疗,将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

(4)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表现

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并伴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处理

(1)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纠正缺氧状态。

(3)有条件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申春燕

作者单位: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