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1)

这里是古老黄河千百年来钟情的土地,垦利区境内的入海处至今不断生长着“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东营,这座山东北部、渤海之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这座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于胜利油田主体矿区组建的地级市,一年前的10月20日至22日,曾驻足于斯,先后考察了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井平台。殷殷嘱托,犹响耳畔,鼓舞激励着东营人民奋进新时代,开创新篇章。

这次采访,一行数天下来,我感受到东营一股强烈的生长的力量,那是一种默默的竞生不息,带着精卫填海式的执著。最近,东营共青团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年初,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被纳入2022年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6月23日召开的东营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上,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早军亲自谋划推动,指出:“要全面优化青年发展环境,着眼青年实际需求,推动一批政策项目落地,提高城市对青年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浓厚氛围。”

如今,这种氛围正无声地晕染在东营青年的生命节奏里,生长的希望与光芒使人着迷。一路上,我都在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团东营市委能获评全国第十届“母亲河奖”优秀组织奖?为什么能作为全国唯一地市团委代表,在团中央主办的2022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业、开班式上作经验交流?为什么东营区能作为山东省唯一受邀县区,在团中央召开的2021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县级试点现场会作典型发言?……

从事共青团工作已有17年,团东营市委书记徐长青认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和团省委对东营共青团工作的重视、支持,得益于各级团干部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作风,得益于广大青年担当作为、加压奋进的斗志。”如火如荼的实干中,辛苦的过程总被他轻轻带过。直到在资料里,我读到:为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提供决策参考,团东营市委联合市委政研室、市委党校等组建专题调研组,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题座谈等方式,调动全市各界青年广谋良策,征集有效问卷1.2万余份;同时联合市委改革办牵头起草《东营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并对方案作出进一步完善。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氛围,对于东营共青团而言,就是一种集体的生长的信念,是通过千折百回、永不停息的努力相信定会看到的光明的必然,就像你知道,走下去,走下去,大河的尽头一定荡漾着星辰大海。

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2)

湿地生态:大河息壤,面向未来

生长的力量是可以看得见的。每年秋天,河海交汇的新生湿地上,通体紫红的盐地碱蓬铺就了一带迎宾的红毯。2021年10月21日,来到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考察黄河滩区和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情况。在社区广场上,动情地说:“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后来,杨庙社区把的嘱托镌刻在“初心石”上,立于此处,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是2022年8月25日,临近开学,走进杨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能看到不少孩子正在这里的“萤火虫学堂”读书。团东营市委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每年招募志愿者300余名,为全市青少年群体提供课业辅导、精神慰藉等服务。如今,连续开展12年的萤火虫助学计划已在全市39个镇街建成“萤火虫学堂”77处,托举起2.7万余名青少年闪着光的梦想。

生长的志愿红还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缕缕金色的阳光。团垦利区委副书记吴喆告诉我:“团区委建立起‘多对一’金晖助老常态走访关爱机制,整合医疗、供电、消防、爱心组织等志愿力量,为滩区群众送去‘真心服务、便捷到家’的一站式服务。”

这是东营共青团聚焦“一老一小”两个群体、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缩影。为深化“牵手关爱”、“金晖助老”两项行动,除萤火虫助学计划外,团东营市委以实施黄河滩区困境青少年帮扶行动为契机,扎实推进2022年“希望小屋”建设,截至8月初,已完成全年50处小屋建设任务。3年来,累计募集建设资金700余万元,建成小屋309处;同时,每年招募300名青年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失独老人150名。

向里,走近这片河岸,你会看到遍地新生的翠绿一点点冒出来。今天,东营市已累计建成各类青年林45处,省级青少年绿化基地9处,规划造林总面积3.77万亩,种植树木250万株。河堤旁绿色的风景线,是谁写下的卡片挂在一排排树苗上迎风颔首?每年,团东营市委组织开展的沿黄生态长廊青少年植树活动中,少先队员亲手系上自己的愿望,希冀它们伴随着小树的成长一起开花。

此外,2018年以来,团东营市委每年均组织全市160所中小学校、19万名少年儿童,参与垃圾分类减量、植绿护水等活动,实现学校参与率100%、辅导员参与率100%、少先队员参与率100%。

站在高处俯瞰,你还能见到这股力量立体的样子。6天前,2022年暑期“青鸟计划·就选东营”大学生实习实践刚刚圆满结束。众多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学子实地参观了垦利区黄河口镇大闸蟹养殖基地。产业园科普馆的沙盘上,能看到此间建筑正是飞扬的大闸蟹状,犹如活力四射的青春;不远处,一方方矩形的养殖塘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产业致富的雄心。

那一天,在垦利区,我还看到了另一幅以农旅融合绘就的致富版画,便是去年“青鸟计划”活动中学子们曾打卡过的永安镇稻田画景观创意基地。从观景楼拾级而上,“稻香蟹缘魅力永安”、“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等图案渐渐立体生动,正如许多事,“欲穷千里目”还得“更上一层楼”。

目前,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基地的运营工作。“去年,公司还创作了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稻田画,一到暑假,大人小孩都喜欢来这里看看。”公司负责人孙柳对我说。

风吹稻浪,画轴微卷。正是:沧海桑田,月异日新。荒滩有绿,岁物丰成。

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3)

乡村振兴:星星火种,有凤栖梧

生长的力量是可以嗅得到的。沿着黄河口向西,记忆随着脚步回溯,山东省第一批农村团支部之一——广饶县大王镇封庙村团支部旧址前,一缕燃烧的生机穿梭于历史的罅隙,绵长、炽烈。那气息从广场中央一座四股火焰托举出团旗红星的“火种”雕塑里漫溢出来,任凭时光荏苒,整个广饶乃至东营无数为理想奋斗到底的青年都能嗅到它的存在。

对于山东省乡村“好青年”李国敬来说,那气息唤醒了孩提时的初心。深耕观赏家禽领域的李国敬非常有创新意识。当大家都在养殖肉鸡的时候,李国敬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小众观赏类市场。

“我特别喜欢饲养小动物,真的。小时候父母不许养,就偷偷跑到姥姥家去养。那时候,总能听到长辈们说:等着瞧吧,男孩儿长大了就不喜欢这些小鸡小鸭了。你知道我当时怎么想吗?我就在心里对他们说:长大了?长大了我就专门干这个!哈哈。硕士毕业后,我在外面工作过一段时间,总觉得意难平,想去做一些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就这样,我回到了家乡,着手创建自己的木子农庄,没想到竟很快成为了镇上的‘名人’……”说到这里,李国敬自嘲地笑了。

原来7年前,在李鹊镇,大学生返乡创业还是件稀罕事。“这和没念过书有啥两样?还不是灰溜溜回家种地来啦!”……一时间,村民们的纷纷议论使李国敬倍感压力。

“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乡镇共青团发现了我,最早来到农庄调研,给予了我莫大支持……”回忆往事,已经成长为广饶县李鹊镇段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东营市青联委员的李国敬感慨良多。

对于以李国敬为代表的返乡创业者,如何被一步步选树为乡村“好青年”,团广饶县委书记丁其超告诉我:“乡镇共青团走访中发现他们后会报到县里,团县委就来帮着这些创业青年一起找项目、找资金、找活动。之前,李国敬学习别人的农创做法,只能上网找资料。现在通过共青团,可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座谈交流会、面对面培训等活动,直接取经的同时又拓展了农创领域的人脉资源。2018年,在团县委的推荐下,李国敬被评为东营市乡村‘好青年’,去年,又获评了省级乡村‘好青年’称号,还同时兼任了镇团委副书记。”

某种程度上,李国敬的经历可视作观察团东营市委赋能乡村“好青年”、拢住振兴“领头雁”的具体参考。2021年举办的全市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论坛暨乡村“好青年”人才对接洽谈会上,团东营市委组织来自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省内高校院所的30余名专家、教授与“好青年”进行洽谈并开展实地调研,签订合作协议5个,搭建起院校与乡村振兴的合作平台。同时,以全市村(社区)“两委”换届和团组织换届为契机,推荐符合条件的乡村“好青年”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担任村级团组织书记,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社区)团组织换届工作。由此,1328名乡村“好青年”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1187名乡村“好青年”担任团组织书记。

渐闻泥香滋蔓中,星火萌芽开旧俗。纷至沓来的荣誉伴随着乡村“好青年”们在村级事务管理与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上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短短数年时间,越来越多的广饶青年嗅到了淡淡泥土气息里蕴藏的时代机遇。谈及创业动机,已是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的刘超说,正是国家一系列扶持“三农”的优厚政策,让她坚信农业在未来大有可为。2017年对于刘超而言,是农场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节点:“没有团市委帮忙融到的100万元贷款,就没有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的今天。”通过实施“东青创业扶持计划”,团东营市委推出2亿元“东青惠企贷”和3000万元的创业扶持基金,依托乡村“好青年”联盟和“东青帮帮团”服务平台,优先面向返乡创业青年和乡村“好青年”群体发放“青”字号创业贷款,润泽了无数以创意与活力写就乡村振兴长诗的青年。

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4)

青春社区:触摸油地融合的城市肌理

生长的力量是可以摸得着的。走进东营市区,层层叠叠的生活图景徐徐展开,每一次与共青团邂逅,都能清晰触摸到时代的脉动。

那天早晨,当我走进东营区少年团校,扑面而来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总部设立在东营区第二中学的少年团校肩负着培训学生团干部和学校青少年工作者的双重使命。整整一层600平方米的活动阵地,设有五四学院、八一学院、青马学堂、未保学院和创新打造的“团性体检中心”。学校大队辅导员王斌向我介绍:截至目前,少年团校已开展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班30期,团员团性教育轮训班12期,团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班3期,团队衔接教育研讨班2期,累计培训学员2000余人次。

一个多月前,东营区少年团校第四期学生团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班顺利结业。班次面向所有学生团员开展,通过团务技能、红色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多类课程,培养提升学生团员的综合能力,每名团员每年必须参加1期。现在,学员们留下的心得笔记正沐浴在五四学院教室溶溶的晨光里,信手翻开,第一团小组学员陈洁露这样写道:“……五天团校的生活,大家在课堂学习和现场教学中,学到了学校里接触不到的东西,感谢团校对我们的教育。”

走出校园,社区少工委的成立使“家门口的少先队”触手可及。自2021年6月,东营区作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以来,团东营市委着力强化了对团东营区委的工作指导。为拓展校外少先队服务渠道,提升少先队社会化工作水平,团东营区委通过摸排学校日常对接密切及镇街青少年活动基础扎实的社区,在全区精准定位18家社区成立社区少工委,组建3-5所中小学结对1处社区的工作网络,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少工委主任,镇街团(工)委书记、周边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任副主任。两个月前,已实现全区8个镇街、42所中小学全覆盖。

我跟随团东营区委书记夏晴来到黄河路街道汇泉社区青年之家,看见活动室的黑板上还详细保留着本周的少工委工作计划。夏晴说,每年暑期来临之际,团区委都会开展“社区小主人”行动。活动中,社区少工委组织少先队员“向社区报到”,在志愿服务中参与到社会单元治理,触摸家乡生活的脉搏。

“青春向网格报到”行动中,我似乎看到了小小少年们长大的模样。临近中午,河口区六合街道河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些尚未返校的青年志愿者穿着网格员服装还在不停地忙碌着。河口区六合街道办事处财政和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丽红认识他们中的不少人。很多学子已经不止一年报名参加“青鸟计划·暑期社会实习实践”,来社区担任志愿者网格员了。

近年来,团东营市委按照有“青春向网格报到”工作队伍、有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有青春业委会工作载体、有服务型团组织桥梁纽带、有团属特色品牌活动项目支撑、有青年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六有”标准,打造了具有东营特色的工作体系。团河口区委书记车纯凤介绍,以河安社区为例,自2019年油田全部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后,通过重新摸排,居民中原油田职工占比55%。社区对标团市委提出的“六有”标准,依托网小青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积极开展青年发展友好型社区建设,组建起一名好青年网格员加N名团青干部、返乡大学生、青年社会组织骨干等群体的“1 N”网小青服务队,为社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东营青年敏锐捕捉到时代赋予的成长脉搏,同参与中不断增强的责任与担当,一起共振在蓬勃的青春里,不断丰盈着内心向上向善向远的能量。

而对于东营团干们来说,使命之一便是守护这脉动的生生不息。坐落于银座商圈的东营市青年之家旗舰店,这处两层共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团属阵地划分为青马学堂、网络新媒体中心、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等7大功能区。团东营市委权益部部长李猛带我走进12355青少年服务台。墙壁上,一方展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进度表,3年来,每一起救护案例都被分门别类记录得井井有条。李猛如数家珍般讲述这些案例的神态令我印象深刻,这面墙壁成为我观察团东营市委护航青少年成长工作的小小窗口。截至目前,团东营市委已打造阳光关爱助成长等10项服务品牌,每年开展模拟法庭大赛等10类宣教活动1000余场,覆盖青少年6万人次;近3年,共有7个项目获得团中央专项资助,名列全省第一,工作受到中国关工委、司法部通报表扬。与许多荣誉奖状一同摆在展台上的还有一张“东营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李猛自豪地对我说:它标志着在东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真正实现了产品化运作。

同样坚持产品化思维的还有东营共青团的宣传工作。在东营共青团网络新媒体中心,一间绿幕摄影棚格外引人注意。东营市希望工程发展中心主任李学利向我介绍,就是在这里,团市委着力制作推出一批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先进性、艺术性的网络新媒体文化产品,创作拍摄了《遇见·萤火虫》、《青马日记》、《我和我的祖国》等50余部短视频,其中多部作品得到学习强国平台和团中央、团省委网络新媒体推送。“我们还创新推出‘i东营’网络新媒体品牌,线上累计推送‘i东营’话题1万余期。”他说,“其中,策划开展的‘抖i东营’、‘这就是东营’等抖音话题活动,阅读量高达6亿人次。东营共青团微信订阅号在全市政务媒体和全国、全省共青团系统网络新媒体中影响力均居前列,被评为‘东营市首届十佳政务新媒体’,团市委官微荣获‘山东省最具影响力共青团系统政务微博’称号。”

那一晚,走出青年之家旗舰店,我看到闪烁的霓虹舞动着东营的夜色,仿佛正在为这片土地上演奏的青春之歌加油。

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5)

企业团建:听,奔跑时耳边的风鸣

生长的力量是可以听得见的。如果不曾来过东营,你可能不会想到这里竟聚集了这么多行业的龙头公司。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为主线的山东梦立方数字产业孵化基地,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化工100强的利华益集团总部,深耕新材料领域、为国际新材料市场主要供应商之一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都已成为东营乃至山东省的青年人才汇集高地。得益于非公企业团建的稳步推进,如今,每年都会有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通过团市委开展的“青鸟计划·汇智东营”活动来这里参观、实习。的确,东营仿佛正在演奏着一曲青春合鸣,若你侧耳倾听,还能分辨出歌声里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彼此呼应。

“利津县青年人才公寓就是要给来东营求职的学子方便。”团利津县委书记孟华鲁说,“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择业期两年的学子通过申请,可以在公寓免费住宿7天。对于确定入职利津县工作的,时限还能放宽到一个月。”

成立于1992年的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刚刚迎来了自己的“而立之年”。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首家、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开发区,拥有“四上”企业561家,规上工业企业127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56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负责人高珈琦与我一同走访了光谷未来城。2021年5月10日,一场以“青春奋斗展风采 创新创业赢未来”为主题,由团东营市委联合多部门举办的“东营光谷未来城杯”第四届油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曾经在这里顺利举行。比赛开设“青创先锋训练营”,同时推出“5 N”(项目优先推荐、创业融资支持、孵化场地保障、交流对接平台、人才评选推荐等)支持政策,努力让好人才“留下来”、好项目“干起来”。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还联合这里的企业团支部共同开展婚恋交友活动,助力青年立业后再成个家。

共青团东营(封面故事东营共青团)(6)

在东营,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应和有来有往、绵韵悠长,是这座城市奔跑于时代的呼吸。滋长的风声划过耳边,你问我这股悄然生长的力量从何而来?或许是亿万年前地质巨变深藏的石油馈赠;更是一代又一代东营青年赋予的这片热土精神内核——一种为真理、为家园、为一生中值得付出生命的东西奋斗到底的努力与不屈。广饶县刘集村,至今仍保存着在日寇烈火中抢救下来的首版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从那时起,为了让世界听到东营的心跳,猎猎燃烧的火种把青春溶洒进这片土地,于是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里也能流淌着澎湃的江河。


作者:本刊记者 高振宁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2年第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