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不要这样你听不懂吗”对门邻居家里又传来一阵尖锐的女声随即是熟悉的小女孩哭闹不止的声音,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怎么教育孩子大吼大叫?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怎么教育孩子大吼大叫(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该停止了)

怎么教育孩子大吼大叫

“说了不要这样!你听不懂吗!”对门邻居家里又传来一阵尖锐的女声。随即是熟悉的小女孩哭闹不止的声音。

孩子哭得越大声,妈妈吼得越大声。

这,就是最常见的中国亲子关系:你做错事情,我就用骂来教育你;你越不服气越哭,我就“棍棒底下出孝子”……

亲子关系真的要闹到这种地步了吗?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管用吗?

01

比起高音量,轻声细语更有效

成人的高音量,给孩子的第一感觉是坏情绪。

大吼大叫,等同于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让他们根据我们的音量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

长此以往,孩子要么就畏畏缩缩,愈加恐惧;要么就是反叛心理,同样大吼大叫暴躁回击。

但是如果你能用低音量来交流,从一开始孩子就不会有抵触心理,情绪稳定了,便能平心静气听取关于这件事情的道理,分辨对与错。

02

低声教育,不仅仅是把声音变小

第一步,摒弃喋喋不休,把音调降低

当孩子做错事情时,我们要做的第一点是把自己的声调音量降到比平时说话更低。

这种反差感能有效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也不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向愤怒(同时也是保证了父母孩子的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易怒暴躁状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身体负担)。

停下嚷嚷不休的教育和大喊大叫的命令,和孩子平等的沟通。

说出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再询问孩子:“那么,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你可以向妈妈/爸爸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第二步,使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内心的想法

有的家长尽管音量放低了,但心里还是气得很,可能会忍不住说:“那你以后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不管你了”“随便你”“反正我说什么你也不会听的”。

这些话,等同于说反话,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觉得和家长无法沟通,即便是低声说话也听不进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时刻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语气和词汇的正常,尝试站在孩子能理解、愿意接受的角度进行沟通。

比如:“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妈妈/爸爸第一反应是很伤心的。发生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你的错误,也是因为妈妈/爸爸没有在这个方向上对你做出榜样。那么,让我们一起找到解决的方法改正错误好吗?”

第三步,将期望解释清楚

比如,你带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那么你要在出发前告诉他不能乱动别人的物品,并略作“警告”:如果你违反了,后果将是什么。

你要将不能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和后果表达清楚,让孩子明白要求。

而从头到尾,你只需要将你的底线贯彻到底,不需要大声威胁,就好像做任务一样把任务的内容和要求说清楚即可。

同样的,在孩子出色地达到你的目标时候,家长也要适时地给予鼓励:“今天你做的很好,你的表现让每个人都知道你是一个有礼貌、懂事的好孩子。妈妈/爸爸很开心你得到了大家的表扬!”

第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乱贴标签

有的家长喜欢在教育或者教育完之后给孩子来这么几句:“真笨!”“教来教去都不会”。

你是在就事论事表达了内心的心底话,可是孩子呢?孩子的自尊心都被你的“贴标签”给严重伤害了。

父母是孩子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的尊重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所以,请不要随意宣泄你对孩子的情绪,不要在吵架的时候说出“侮辱自尊心”的话语,把这些错误的做法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删除,相信孩子更能得到前进的动力。

03

20句孩子最爱听的话,用起来!

如果下次还是忍不住想发脾气,那么就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学习一下吧!这里也给大家总结20句孩子最爱听的话:

1.我们一起游戏吧。

2.妈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

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认真做了!

4.你很棒,用最简单的方法解了这道难题。

5.我喜欢你的笑的样子。

6.对自己要有信心哦!

7.不舒服时说出来就会好点,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我可以帮助你的。

8.你说得有道理,往下说。

9.你已经很努力了,再坚持一会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10.你想做什么?我们一起做好吗?

11.孩子,加油吧,你一定行!

12.孩子,你真懂事,帮了妈妈不少忙。

13.你真够能干的!还要妈妈帮你吗?

14.想想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15.对不起,是我误解了你。

16.今天你和朋友们在一起高兴吗?为什么?

17.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有几种解决的办法?

18.想哭就哭出来吧,哭完后你会比以前更坚强的。

19.看到妈妈爸爸今天有做错的地方吗?应该怎么办?

20.不想对我们说的话也可以对自己说,要正确对待哦。

低声教育是每个家庭、每段亲子关系之间都适用的方法,从根本上学会低声教育,也需要家长通过阳光的爱好、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

善于学习和成长、内心阳光开朗的家长,更能宽容地面对一切难题,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达到亲密的沟通关系。

撰稿: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