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剧本杀成为年轻人追逐文娱消费和社交体验的新热点,剧本杀和博物馆跨界联盟热潮引起关注。11月17日,上海文旅局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这将成为密室剧本杀行业迎来的第一个管理规定,其发布迅速引发大众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博物馆思考下一步与剧本杀元素结合的方向。
博物馆与剧本杀结合的两种方式
当前,博物馆与剧本杀主要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博物馆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和背后故事,由剧本杀公司在创作过程中吸收文物信息补充或完全依托博物馆文物创作剧本内容,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剧本杀游戏中较为普遍。2021年9月,洛阳博物馆将三件馆藏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以及金狮串饰授权小黑探、支付宝共同开发了《洛阳东风几时来》线上剧本游戏作品,在上线一天内话题突破3亿流量。博物馆用授权的方式挖掘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是近几年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项目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属于博物馆“可控范围”。
然而,另外一种形式正逐渐形成一种新潮流,即博物馆不仅需要提供剧本内容,还提供实景项目运营空间。这个空间或与博物馆展览融合,或打造一个新的场景独立运营剧本杀项目。自2019年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始第一个博物馆实景剧本杀项目后,这种形式逐渐兴起。这两种方式的结合点在于博物馆与剧本杀都具有“沉浸式体验”特征,用故事思维带动体验者从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到系统性的呈现。
剧本杀中的互动环节以及通过解谜烧脑的剧情元素激发消费者进一步的探索能力,使消费者获取更深层次的体验感,这是吸引博物馆主动与剧本杀行业接触、融合的重要因素。这也能从场景理论中获得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不同的场景有特定的独特价值取向,博物馆实景剧本杀项目既是一个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空间,也是一个消费空间。参与者既可以感受到空间层面的文化消费实践的真实体验,也在整个沉浸过程中享受深层次情感体验。人(观众)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参观(消费)的过程中体现着个人的审美品味、文化价值观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当前,博物馆正逐渐从静态展示向动态立体呈现的趋势转变,数字化、科技化、互动性元素已经嵌入博物馆的各类服务之中。但不能仅仅追求成为“打卡地”,如何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承的价值场所和城市品格的表现地,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博物馆不断寻求创新的原因。
“故事思维”趋向成熟
博物馆文创开发正在从生活类文创产品向沉浸互动趣味性文创产品开发过渡。实际上,“故事思维”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体现得愈发明显,而“剧本” 互动游戏的元素在多个博物馆开发的实体解谜书产品中都有亮眼的表现。
2018年,故宫出版社联手奥秘之家发布的互动游戏解谜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谜宫》系列)用众筹方式在10小时内迅速筹集100万元,引发国内博物馆研发解谜书产品的小浪潮。《谜宫》系列以书和道具为线下实体,并在线上开发了游戏APP作为故事辅助,形成了“线上 线下”的沉浸场景空间。故宫的成功案例直接带动了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参与热情,并将众筹方式全面复制在解谜书产品打造过程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打造《问秦》,中联百文、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和盒中闪电四方联合推出《古董局中局:无尽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博乐·元宵行乐》,苏州博物馆推出《贝聿铭的建筑密码》……
然而,我作为故宫《谜宫·如意琳琅图籍》的消费者之一,购买后先惊叹于印刷质量的“档次”,在实际解谜过程中挣扎了几个小时后因知识储备不够而放弃了探索,将这款产品送给一位知识储备很强的朋友,后来得知她因为个人玩没有“意思”而将解谜书当作了收藏品。剧本杀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亦表示:“解谜书的问题在于同时满足会玩解谜和具备博物馆历史知识储备两个条件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情况是会玩的不懂知识、懂知识的不会玩,所以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上的平衡是开发这个产品的一大难点。”
虽然与剧本杀相比,解谜书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性,两者沉浸方式亦不同,但它们在类型和特征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意味着博物馆从解谜书产品开始,打造文创产品的思路与路径都逐渐转移到了故事挖掘和沉浸互动的特点中来。
博物馆对实景剧本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出他们对重构展陈方式和空间场景的氛围感、体验感的思考。这一切都在向公众表示着博物馆在思维上的转型和对运营的踊跃尝试,对文物资源的活化挖掘已经从基本信息、文化内涵向文化故事、文化IP的进程迈进。
挑战和风险不容忽视
无疑,针对剧本杀行业剧本内容质量低俗和同质化等问题,博物馆对剧本杀内容创作有较好的填充作用,不仅能够引领内容创作的价值观,在沉浸式场景氛围营造方面上也具备一定优势,但跟风上马类似项目依旧不可取。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良好的体验是这个时代产品与服务的最终目标和价值。然而,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剧本杀,如今都面临着体验不佳的困境。
对于国内大多数中小博物馆而言,在项目资金扶持、博物馆运营管理、当地观众审美能力和消费水平能否转化为剧本杀项目消费者等方面都具有较大挑战。运营可持续性的剧本杀项目不仅需要场地空间,而且需要优质且不断迭代的剧本内容以增强消费者粘度,同时还必须具备拥有丰富管理和运营经验的工作人员,这也给一般博物馆带来人员成本的压力。
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博物馆普遍发展情况,基于授权模式提供内容服务的结合模式对大多数博物馆而言操作性更可靠。当然,我们也需要从博物馆的定位和功能以及其不同的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最重要的是需要坚守文物安全的红线,把文物安全作为能否开展实景剧本杀项目的重要标准。
对于文物而言,博物馆首要做的是保护,只有实现保护才能留下探讨活化的空间。博物馆剧本杀是一种带有情感化的文创产品,由于观众极易因沉浸剧情而情绪不受自我控制,从而伴随剧情发展忘记自己真实的社会角色,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内,如果发生过激的举动是否会对文物带来安全隐患?这或许也是很多博物馆对实景剧本杀保持距离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姝婧
来源:社会科学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