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洛水汝河诉悲声——张复兴老师十六周年祭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1)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大决战》《磊裕烽火》《洪流滚滚》《美女山,美人河》《六十岁说》《童趣儿》《人间真情》《命运》《我的鳌头》《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壮歌风云路》《月是故乡明》《岁月芬芳》《新城美韵》《乡情老更深》等六十余部。多篇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发表并获奖。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2)

到了2021年的11月,汝州籍著名剧作家张复兴老师已离开我们16年了!

那是2006年7月28日晚,我播通了他的手机号,对方说是关机,又播了他家的电话,第一次没人接,第二次他夫人接了电话,我问:“张老师在家吗?”

她问清了我是谁后,长叹了一声说:“你的消息也太闭塞了吧?”

我忙问:“咋回事啊?”

对方答:“你现在还要你张老师呢,他去年11月就不在了……”

我一惊:“什么?我们去年约好今年夏天到石人山采风,合作创作电视剧《石人山传奇》,怎么……”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3)

张老师是著名的作家,他走得骤然,令人震惊,令人觉得难以置信。是啊,他怎么这么不守信用呢?在距我们预约的会合时间一步之遥的地方,已止步安息,含悲而去!

我不愿意接受这令人痛心的事实!

提笔写复兴老师,笔是极其沉重的。我与他同为汝州老乡,交往多年,他的人格、作风,一切,一切,深深印在记忆里。此时,却忽然感到茫然,不知从何说起。

张复兴,1939年7月出生于汝州。1954年至1965年先后在临汝县粮食局秘书股工作,在临汝县豫剧团任编剧,1966年调洛阳地区文化艺术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他于1958年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处女作小说《程老汉过“岗”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老炮手》、《青春的脚步》,现代戏《鸡婆杀鸡》、《小店内外》、《青松岭》、《瓜田会》、《喜遇》、《清河店》、《小八路》、《山村新歌》、《青山志》、《老俩口》、《焦裕禄》,电视剧《葛巾》、《请戏》等,著有长篇小说《少年本色》、故事集《洛阳牡丹故事》、报告文学集《汝州之光》。其中《冤家小传》获河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一等奖,由河南电视台拍摄成同名电视剧,长篇小说《中岳枪声》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张复兴儿童剧本选》获2002年河南省“蒲公英”银奖;并有多部电视剧、广播剧获国家和省“五个一工程奖”。他生前任洛阳市艺术研究副主任,国家二级编剧,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4)

我认识复兴老师,是在1977年临汝县文化馆《汝水》编辑部屈江北老师组织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上,复兴老师和徐慎,王亚东三位汝州藉著名作家应邀回乡为我们讲课,当复兴老师听说我是临汝镇人时,笑着拍着我的肩膀说:“临汝镇可是个好地方啊!我的处妇作《程老汉过“岗”记》,就是1958年抽到临汝镇驻队时,根据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的,在《河南日报》发表后,还被选入了当时的小学课本。”

徐慎老师也打趣说:“临汝镇风水好,是个出作家的地方,过去走出了张复兴,未来可能走出一个郭进娃(我的小名)……”

通过这次学习班,我决心沿着复兴老师的路子走,写作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一次我自费到郑州送稿,在金水桥遇到带领全地区剧目创作人员赴郑看戏的复兴老师。他乡遇故知,格外亲,格外近,复兴老师不但请我吃饭,还送我戏票,让我参加他们的座谈会,使我倍感温暖,受益匪浅。

从此,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每次去洛阳,他都送我一大摞他写的剧本、小说等,他每次回汝州,都一丝不苟地认真批改我的作业,并推荐给有关报刊。他是我文学之路的引路人。1980年我到临汝镇文化站工作后,他多次点名让我参加洛阳地区的剧本分析会和剧本创作学习班,还在他主编的《剧本新作》上发表了我与屈江北老师合写的《分娘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将剧本复写了100多份,投遍了全国的剧本刊物,终于于1981年初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由中央电视同台录像播放,并获洛阳地区剧本创作一等奖。1984年我主办了一份河南省惟一的一家乡级小报——《乡音》,他亲自把报纸送给洛阳地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的领导,到处替我宣传、“鼓吹”,扩大影响。一度曾是我和我所在的临汝镇文化站成为全洛阳地区树的典型 ,并先后四次在全地区文化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1986年我在他和徐慎老师的极力推荐下,调到汝州市文联工作,他又全力支持我和陈建国共同编辑出版的《风穴文艺》和《沧桑》刊物,每次请他回乡讲课,他总是有求必应,随请随到。1988年2月,我与屈江北老师合作的大型古装戏剧本《杨六郎造酒》在《河南戏剧》发表,他不但多次表示祝贺,还托李广洲先生将他专门购买的几本刊登有《杨六郎造酒》的那一期《河南戏剧》捎给我们,让我们保存资料。2002年初,我与屈江老师以及牛松同志合作完成了12集戏曲电视剧剧本《无品乡官》,他收到剧本后,连读几遍,并专程赶到平顶山,找到曾在汝州市当过市委书记的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仝葆银同志,详细介绍了剧情,仝主任当声拍板并给一位著名企业家打招呼,让他投资200万元支持拍摄这部作品。复兴老师还连夜给正在栾川县拍摄他的《请戏》的导演和制片人打电话,邀请仝主任、市委宣传部刁培江副部长和我一起到栾川边看戏边和导演、制片人商谈拍摄事宜。我们在栾川冷水沟与制片人和导演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后因种种原因,这部戏没有拍成,但复兴老师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却令人历久难忘,每每想起,便心生感动,复兴老师真是一位热心人!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5)

正是那次栾川之行,复兴老师又结识了我在临汝镇高中时的同学——栾川县委书记张献会同志,老同学安排我们游了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等。回来后复兴老师接连写了几篇散文、游记,并在多家报刊发表,他说“我们要多写写栾川,要对得起你老同学的一片盛情啊!”复兴老师真是善解人意,责任心极强。

2005年复兴老师应洛阳市委宣传部和栾川县委邀请,根据中组部树的典型——栾川县冷水沟村党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创作了歌唱主旋律的长篇电视剧剧本。剧本完成后,他已累得走不动路,只好让他爱人将打印好的4本剧本送到了洛阳市委宣传部。不久他便住进了医院,一个多月后,他便带着遗憾,驾鹤西去!

“鞠躬尽瘁著作等身传万家,开拓进取德艺双馨留美名。”“闻道英魂唤不醒,翻展大作墨香凝。掩巻忆惜情犹在,伊水汝河诉悲声。”

复兴先生,你可知道,你是带着自己66年辉煌的人生历程匆匆告别了这个美丽而又平凡的世界。人们难以排解的痛楚,正出自对一个汝州才子由衷的惋惜,令人更为悲恸的是,你是一个战死在文学艺术沙场上的勇士,你是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而死,你的死本身就具有一种庄严和悲壮的色调。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6)

《河南戏剧》杂志曾评价张复兴老师“是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剧作家”。

著名老作家陈伯吹也在《少年本色》的《序》中写道:“作家犹如勇敢的战士,不但不在火线上退却,而且是大踏步前进,所以在《冤家小传》之后,我们又将读到《少年本色》的作品。作家以生动有味的笔触,写出了一部反映八十年代末期,校园内外情状的长篇小说,描写侯智、马五朋与黄豆这三个好孩子,团结一致,出智出力,与一伙恶势力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情节曲折,描写细腻。好在作品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从而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惹起阅读的兴趣,应该说是一部佳作。”

“汝州城里风光好,汝州才子他乡老。”生于汝州,终老于洛阳,张复兴作为新时代卓越的汝州才子,他的辉煌的文学艺术业绩为故乡汝州赢得了声誉和光荣。

汝州人民将会永远记着自己这位优秀的儿子!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7)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8)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9)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10)

郭张师生决裂(洛水汝河诉悲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