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也没有吃很多,但是身上的肉就是变多了,特别是小肚子,一圈圈的非常影响穿衣美观。其实也许不是你吃的多,而是你体内有湿气,导致的虚胖。
下面快来跟我自测一下,你有没有以下的情况吧。
1、三步自测湿气
①头痛昏沉
《皇帝内经》之中也说道“因于湿,首如裹。”这是说湿邪之气侵害了我们的身体的时候,会让我们的身体感到非常不舒服,像裹着一块布。身体困重,四肢沉重,脑袋昏沉,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②小便及妇女带下
湿邪有一个特征是“趋下“,会轻易伤及人的腰以下部位。如果有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特征都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是否体内淤积了过多的湿气。
③消化不好
湿邪困扰脾脏,危害其正常运化效果,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这就是冬天感觉没吃很多东西,体重却也没降的原因,湿气导致的脾胃虚弱。
【很多人对湿气不以为意,实则“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2、湿气的三大危害
①寒湿——感冒的直接原因
冬季是感冒的高发期,有些人一边发烧还一边嚷嚷要盖被子,就是因为寒湿入体,已经侵入骨髓。此时西医进行输液的抗生素,把一些寒湿之物直接带入体内,将外寒与内热交织在一起,极易感染湿邪。
②肥胖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不一而已。
③脾胃虚弱
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很多人看起来脸色很差,抵抗力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脾胃不好,身体素质较低。
【中医专家建议: 快速祛湿,你可以选择】
第一,食疗法:清热祛湿粥
材料:红豆、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实以及灯芯花和赤茯苓
做法:将灯芯花、木棉花和赤茯苓清洗干净,然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后取出药汁。在药汁之中加入白扁豆、红豆以及薏米仁和芡实,一起熬煮成粥服用。
效果:这道食谱具有很好的清热祛湿的作用,特别是小便不利以及肠胃不适、胸闷气短的情况。
第二,科学治疗:天香清湿贴
现在大部分人的肥胖都是湿气重引起来的,湿气重即水湿淤积体内,尤其是腰腹、湿气不除,很难瘦下去。湿气属于中医的范畴,中医祛湿最为专业。
此款中药外用膏贴传承400多年,多次在《中医杂谈》刊登,受到广大中医专家的一致好评。
配方:白术、茯苓等十余种药食同源中药材药材制成。
用法:只需睡前贴敷于肚脐上(神阙穴),次日起床后取掉即可,
医理:
(1)白术:菊科植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健胃强身。
(2)茯苓: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作用。
(3)通过穴位吸收药效,从而达到祛湿健健脾的目的,从根部祛除湿气。
第三,自然祛湿:自然光除湿
冬季因为天气寒冷,很多人不愿意开窗通气,从而造成湿气聚集在室内。所以,我们在冬季的时候,也应该经常开窗通风透气,这样有利于室内的湿气向外流动。
同时,冬季应该打开窗户,让室内接受足够多的紫外线,这样即可以去除湿气、又能起到杀菌灭菌的作用。
【穴位祛湿小妙招】
1、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效果: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灸此穴位,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2、解溪穴
位置: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效果: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3、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
效果: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
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有效缓解头痛,还可健脑宁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