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杭州西湖一日游的路线,我推荐环外西湖步行一圈(亦可乘观光电瓶车)。

或于断桥始,从白堤经孤山过西泠桥,继而翻六吊桥(苏堤)到南屏山,再沿湖岸走一线贯通的长桥、学士、柳浪、涌金、一至六诸公园,最后到圣塘景区与少年宫广场的湖边。简短地说,此路线是三桥两堤十公园,可赏一湖二山十胜景。一湖自然指西湖。两堤:走白堤苏堤,不仅赏外西湖风光,还可兼顾北里湖与里西湖美景。三桥:断桥、西泠桥与长桥,号称西湖三爱情桥,浸润西湖民间爱情故事之文化。二山,指孤山与南屏山,古迹多多。十胜景,指传统西湖十景,此十景先由南宋文人画家达成共识,形成景目;继而由历代人们不断经营(比如文人们以十景命题的诗文);后于清代康熙年间由康熙帝题匾,地方官员选址立碑兴建的景点,也称西湖老十景。

也许,有人会说,这十景中只有八景在环外西湖路线上,尚有三潭印月的碑址在湖中小瀛洲,两峰插云的碑址在山里洪春桥;但我觉得,这两景也可以在外西湖湖岸上多角度远望,在南宋时此两景或原本就是指远望之景。先说说三潭印月。

西湖风景五绝诗(赏诗阅文游西湖)(1)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

今三潭印月景区,在湖中小瀛洲岛(包括小瀛洲之南的湖面三塔),游人须乘船才能到达,但可在湖岸远眺其景,相隔苏堤与雷峰不远。

三潭印月既是南宋时的景目,按十景取名惯例,三潭当是地名。但当时并无今之小瀛洲岛,那么,三潭在何处呢?

茫茫西湖,自然难以在湖岸上确认三潭所在何处,古人将三潭的位置,定于当时湖中三塔边。明*吴之鲸《武林梵志*卷三*湖心寺》:“在湖中,三塔俱在外湖,三坻鼎立,并系湖心寺。皇明弘治年……并去其塔,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故建三塔以镇之。”古人咏三潭印月诗也常提及三塔,如南宋*王洧《湖山十景*其九*三潭印月》诗:

“塔边分占宿湖船,宝鉴开奁水接天。横玉叫云何处起,波心惊觉老龙眠。”

南宋陈允平《渡江云*三潭印月》词句:

“三神山路杳,六鳌驾浪,幻境出西湖。水连天四远,翠台如鼎,簇簇小浮图。”

宋末元初•尹廷高《西湖十咏*其九*三潭印月》诗

“坡仙立塔据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图。夜静老龙鳞甲冷,冰壶深处浴明珠。”

明•聂大年(1402-1456年)《西湖景十首*其五*三潭印月》诗:

“纤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半夜冰轮初出海,一湖金水欲溶秋。

龙宫献璧神光吐,鲛室遗珠瑞气浮。浪说影娥池上景,不知此地有仙舟。”

以上四诗,均提到了塔(浮图),可证古人以三塔所在之处为三潭,诗中老龙或龙宫指代深潭。清康熙年间陆次云《湖壖杂记*三潭》云:“三潭印月者,镜湖十景之一。尝披旧图,见绘有小石塔,悬一月影于中。余疑月光所印,何独三潭。今塔久废,更无从识潭之所在矣。”陆次云此文中所谓“旧图”,应是画家的《三潭印月图》,今尚留存有南宋画家叶肖岩的《三潭印月图》,与陆次云文中的描述基本一致。

西湖风景五绝诗(赏诗阅文游西湖)(2)

(南宋叶肖岩画:三潭印月)

但明代弘治(1488年)之前的三塔位置,与今小瀛洲岛南的三塔位置完全不同。尹廷高诗中的“坡仙立塔据平湖”,认为塔是苏东坡浚湖时所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报朝廷的《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的奏章中第四条中提议:“于(湖上)今来新开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为界,亦须至立条约束。今来起请,应石塔以内水面,不得请射及侵占种植,如违,许人告,每丈支赏钱五贯文省,以犯人家财充。”

所以宋时的三塔,不一定都建在深潭旁边,也并非作镇潭之物,或只是界域的标志。宋时三塔,分别称北塔、中塔与南塔,各有塔基。其中南塔基(即今小瀛洲之处),当时也有一片陆地(岛),上建有水心保宁寺,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就已经建成,有着比宋朝更为悠久的历史。

《淳祐临安志辑逸*水心保宁寺》:“晋天福中建,旧曰水心寺,大中祥符初赐今额。久废。隆兴三年四月,少保嗣濮王请移院额于椤木桥本名庵。《旧志》有思白堂,白乐天旧游,元丰二年,枢密使林希榜曰“思白”,示怀贤之意。好生亭,西湖既禁采捕,人多放生于此。治平元年,郡守沈遘命曰‘好生’”。

在水心保宁寺旁,苏轼的前任林希还在元丰二年(1078年)建有思白堂,以纪念白居易。另有好生亭,是苏轼的另一个前任沈遘于治平元年(1064年)所建,为人们放生之所。

北宋初著名隐士魏野《送怀古上人游钱塘》诗句:“约我湖心寺,相寻结白莲。”诗中的“湖心寺”多半是指西湖的水心保宁寺。

苏轼的学生秦观有《送僧归保宁寺》诗:

“西湖环岸皆招提,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

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行挽秋风入剡溪,为君先醉西湖月。”此诗中两处提到月亮(海月与西湖月),或对此后三潭印月景目的形成有启示作用。

《淳祐临安志辑逸*水心保宁寺》条下还有:“陆莲庵,钱氏忠懿王时,绍岩禅师诵《莲华经》于水心寺,方冬严寒,忽有莲花七本生于庭陆,远近瞻礼,禅师以为幻惑,乃命芟去。”

水心保宁寺中有陆莲庵,是北宋初所建,苏轼有《陆莲庵》诗:

“何妨红粉唱迎仙,来伴山僧到处禅。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北宋诗人黄裳《湖上闲赋》也提到了西湖中(中洲)有陆莲庵,应是其寓居之处,诗云:

“筛雨龙山淡淡烟,水帘遥在数峰前。问言居士庵何处,为指中洲有陆莲。”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九:“保宁寺,有‘好生亭’,人多放生于此,郡守沈文通命曰‘好生’。”又载“绍兴间,地入聚景园”。寺废。

南宋年间,保宁寺归属于皇家园林聚景园(今学士、柳浪公园一带)。

宋亡后,直至明代弘治年(1488-1505年)中,湖心寺(水心保宁寺)与三塔被人为地全然废毁。只剩荒芜的塔基留在湖中,人们称之为三塔基。万历年间早期的杭州文人高濂,到三塔基去,不是为赏月,而是去看春草,其《高子四时幽赏*三塔基看春草》文:

“湖中三塔寺基,去湖面浅尺。春时草长平湖,茸茸翠色,浮动波心,浴鹭狎鸥,飞舞惟适。望中深惬素心,兀对更快青眼。因思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之句,其幽赏自得不浅。”

《净慈寺志》中有诗人李涛的《三潭怀古》诗:

“(三潭)旧址在放生池北,湖心亭南,今湖心亭,乃最北之一潭遗址也。

湖心平壤平如坻,此是三潭一遗址。放生池北草离离。两潭汩没荒烟里。

空传印月有三潭,月明如故三潭圮。芦荻萧萧一望齐,沙鸥相共叶凫栖。

冰轮乍涌寒流急,皓魄初沉宿雾迷。凭临想象空陈迹,安得撩兵复是役。

疏浚葑泥还旧观,潭影摇波秋月白。”

诗人李涛生平不详,但诗中所写三潭之貌,应在明弘治到万历间,此间人们赏三潭印月,大抵如诗中如言:“凭临想象空陈迹”。

直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时钱塘县令聂心汤治理西湖,据聂心汤修撰的《万历钱塘县志》载:“湖心平壤如坻,即旧湖心寺基,寺有三塔,弘治中废,建亭于上名湖心亭,即北塔基。其中塔、南塔久废为草滩,东西延袤三百八十步,南北延袤九百步。郡缙绅士庶合以两湖本先朝放生祝圣处,碑记巍然,然古迹湮没,乃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申呈抚院行钱塘查复,浚取葑泥,绕潭筑埂,环插水柳为湖中之湖,专为放生之所。又以旧寺基重建德生堂,择僧守之,禁绝渔人越界捕捉,一以祝圣寿灵长,一以浚湖面潴水,一以复三潭旧迹云。”

上文中明确说明了宋时三塔的大致位置,北塔(基)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知府孙孟建湖心亭,今犹是。中塔与南塔大致在今小瀛洲岛的北南两端,当时中塔基、南塔基久废为草滩,故高濂可以在春日里去踏春看草。聂县令请示上级后,“浚取葑泥,绕潭筑埂,环插水柳为湖中之湖。”这是今小瀛洲的雏形,时湖中之池仍用作放生,称放生池。之后仍在其间建寺曰湖心寺,寺前池塘外的岸上造有三小石塔。湖心寺与原北塔基上的湖心亭遥相对望,在明代,湖心亭远比湖心寺有名。明人之诗文,提及湖心亭者多见,而提及湖心寺则鲜见,或多称放生池。

清早期诗人朱彝尊《西湖竹枝词》:

“湖心亭子雨淫淫,郎來不來望到今。南屏亦有湖心寺,未必郎心似妾心。”此诗中的南屏湖心寺,就是当时的放生池(今小瀛洲处)。

《净慈寺志》载有清早期诗人方象瑛(1643—)写有《放生池》诗:

“经入芦花里,方池间一桥。余荷犹贴水,清露欲浮蕉。

磬远声初定,波恬鱼可招。归途频眺望,秋色满兰桡。”

弄清了西湖三塔(三潭)的历史与变迁,我想,南宋的三潭印月景目,三潭是指今外湖中苏堤以东从湖心亭到小瀛洲岛一带的湖面;虽有明确的地点,但大致还应是泛指整个西湖。其印月之景,非一定是泛湖舟中所见,或在苏堤,在南屏雷峰,亦可观赏。与平湖秋月之景确相类似,在元代的十景中,这两景以西湖夜月景目概括了。

清康熙年间陆次云《湖壖杂记*三潭》又云:“顺治壬辰(1652年)春,偶同王子古直登教场山绝顶,下盼湖中有三大圆晕见于放生池(即湖心寺)左侧,询之山僧,僧曰:‘此所谓三潭印月也。’因悟‘印月’之说,谓其似月而非真月,向之画工大误矣。”

西湖风景五绝诗(赏诗阅文游西湖)(3)

(网图下载,清代:湖心寺放生池图)

至清康熙朝,放生池、湖心寺年久失修,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在湖心寺的池上构亭,悬御书之匾并奉御碑,又在放生池前的湖面上选址重建三塔,即今日三塔的位置。雍正五年(1727年)又重修放生池,从此,今小瀛洲(三潭印月)的大致格局形成。之后,又经各代相关人士的修葺与改造,终成今日小瀛洲的美丽面貌。

西湖小瀛洲岛的名称应是在近代才有,清康乾盛世杭州文人厉鹗写诗时,仍还是沿用湖心寺的名称,其《秋日同穆门、江声、蔎林、竹田、瓯亭泛舟至湖心寺》诗云:

“小别湖光又共探,放船秋色遍西南。靑山白鸟大圆镜,折苇枯荷古佛龛。

人影静随云影倒,诗情淡与道情参。凉风最恋萧条趣,漫倚前汀漱晩酣。”

厉鹗另有《湖心寺见柳花作》诗:

“亭亭酒舫着三潭,杨柳飞花水染蓝。却讶春衣风力紧,一天晴雪过湖南。”

有趣的是,厉鹗也写有《淸江引*三潭印月》词:

“鱼王国中看月上。三塔遥相望。

浮珠白一丸,沉璧寒千丈。夜深老禅心一样。”

“鱼王国”应就是湖心寺放生池,在诗人眼中,三潭印月之景的内涵与当时湖心寺(今小瀛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或就是白日之景与夜月之景的区别吧。

很喜欢近代名人康有为所题的三潭印月(小瀛洲)对联: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湖老柳、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更何之”

是的,不得不承认,今三潭印月景区(小瀛洲岛),虽在湖岸亦可远观,但乘船入湖中亲临其境,则更入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