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并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反对,包括司马光、韩琦、富弼等名臣也反对王安石。此时刚服完丧回到京城的苏轼仅任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其政治地位与王安石相关甚远。苏轼仍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批评意见,以至于苏轼被王安石打击,自请外放出京,任杭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变法派以诗词诬告或诽谤朝廷为由进行打击。从苏轼的经历来看,苏轼显然是反对变法的。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1)

话剧苏东坡

  宋神宗去世以后,宋哲宗继位,司马光任宰相,苏轼被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司马光向来反对变法,官拜宰相会更是将新法一一废除,苏轼看不顺眼,于是上书朝廷要求保留变法中一些对百姓有利的措施。此举惹怒司马光,苏轼自觉没趣,又自请外放。按理说,苏轼一直反对变法,又被变法派的人陷害过,理应最痛恨变法,为何还会为变法说好话呢?于是,后人得出结论,苏轼既不是变法派也不是保守派。

  苏轼于熙宁元年(1068年)年十二月回京,于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自请出京。在这3年多的时间里,苏轼见证了变法从筹划到实施的过程。这段时间里,苏轼与王安石一共有4次交锋: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2)

少年苏轼

  1.熙宁二年(1069年)五月,王安石想对科举进行改革,提出废除诗赋科目,专考经、义、论、策。苏轼正好被授命处理科举事务,他上表反对“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苏轼言下之意是认为变法应认真观察效果,再慢慢应对。可见,苏轼认为如果宋神宗要变法,应该缓缓进行,步伐不宜过快,应如温水煮青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变法的目的。事实上,苏轼曾于嘉佑八年(1063年)作《思治论》,认为宋朝的现状是“财之不丰,兵之不强,吏之不择,此三者,存亡之所从出,而天下之大事也”,即点明宋朝面临的冗费、冗官、冗兵问题,并提出宋朝应该变法革新的观点。可见,苏轼认为宋朝应该变法的观点与王安石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王安石认为变法应该雷厉风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缓缓而行。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3)

苏轼作品

  2.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王安石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负责变法事宜。苏轼给宋神宗上奏《上神宗皇帝书》,从道德层面进行讨论,认为国家法律应该以仁为主,才能使民众齐心。国家执法要宽大,用人有次序,要体谅人的过错。最后苏轼提出不应轻易变更旧的法规。不过这道《上神宗皇帝书》显然不会引起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注意,王安石的变法本身就是为了国家谋利,过分讲究仁义或守旧并不利于变法。宋神宗继位没多久,正踌躇满志,想改变大宋,多少都会有点激进,自然不能因循守旧。苏轼拿道德说事,其内容也只是以讲大道理为主,显得很空泛,这说明苏轼在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面。所以,宋神宗并没有采纳苏轼的主张,奏书也石沉大海。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4)

苏轼作品

  3.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苏轼被命为科举编排官,即确定考生名次。在确定叶祖洽的考试名次时苏轼与变法派二号人物吕惠卿发生冲突,叶祖洽在考卷中表明他支持变法的主张,吕惠卿认为可以钦点叶祖洽为状元,苏轼却认为叶祖洽故意迎合皇帝,拍皇帝马屁。王安石在变法时对反对变法的大臣进行打击,使得他手中可用之人缺乏,他不得不通过科举吸纳人才。在用人上,王安石素来是谁支持变法就用谁。叶祖洽本身才华极高,又支持变法,正是王安石所需要的人才。叶祖洽明知宋神宗支持变法,故意在考卷中隐晦地透露他支持变法的主张,肯定是有投机之意。苏轼作为受到传统儒家教育的人,对这种投机之人是看不起的。这次交锋只是科举中的一次小插曲,本与变法无关,但在王安石看来,苏轼所为却是在阻挠变法。王安石当着宋神宗的面说苏轼“轼才亦高,但所学不正,又以不得逞之故,其言遂跌荡至此”,这话说得非常严重,表明他对苏轼已经非常反感。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5)

苏轼作品

  4.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苏轼又向宋神宗上奏书《再上皇帝书》,系统地分析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熙宁二年(1069年)的《上神宗皇帝书》不同,苏轼在政治上显然成熟很多。苏轼在《再上皇帝书》中不再给宋神宗讲大道理,而是对青苗法、市易法、募役法等变法措施提出相应的意见。例如对青苗法,苏轼提出:“青苖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苏轼指出执行青苗法,其重点是必须约束官吏,如碰到暴君污吏,则成害民之法。朝廷虽声明百姓可自愿借贷青苗钱,但实际上这是纸空文,苏轼说:“朝廷既有著令,职司又每举行,然而买绢未尝不折盐,粮草未尝不折钞,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说,亦是空文。”官吏为了政绩,强行摊派青苗钱,给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当时青苗法已经实施近两年多,苏轼显然是看到青苗法实施后的恶果,才会提出这些问题。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6)

王安石与五先生雕像

  更重要的是,在这篇《再上皇帝书》中,苏轼对王安石设三司条例司,并在变法的过程中独断独行的做法进行严厉批评。为推进变法,王安石向宋神宗建议设立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最高指挥部门,统筹变法所有事宜。由于宋神宗的支持,使得三司条例司获得非常大的自由权,其权力比政事堂还大,所制订的变法条例甚至不需要宰相讨论,就可以直接施行。苏轼说:“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中外之人,无贤不肖,皆言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使副判官,经今百年,未尝阙事。今者无故又创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条例使。”

  苏轼更是点明“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后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认为国家法律从来都不是某个大臣说了算,立法应通过群臣的讨论,分析其利弊,才能有利于执行。一个人拍拍脑袋就轻易决定的法律是不成熟的,如果草率执行的话,则会成为乱世之法。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7)

王安石雕像

  苏轼这篇《再上皇帝书》可以是说当时反对变法的典范之作。王安石看了这篇奏书以后,对苏轼非常厌恶,他感觉到苏轼已经成为变法的障碍。《续资治通鉴》说“安石见而深恶之”,在王安石的施压之下,苏轼最终只能自请外调出京。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确实是持反对意见的,但这种反对意见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慢慢滋生,慢慢升级。苏轼认为宋朝弊病很多,理应变革,但变革宜缓慢进行,才能不伤及宋朝的根本。对于王安石的变法,苏轼一开始持谨慎态度,并不轻言反对。当看到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时,苏轼才上书宋神宗,表达了他的看法和忧虑。两年之后,变法深入执行,苏轼却看到变法效果不理想,反倒给百姓带来困扰,苏轼就开始严厉批评,并与其他保守派站在同一战线上。

王安石与苏轼谁厉害(大文豪苏轼初入官场)(8)

东坡肉

  保守党反对变法的原因不尽相同,一般有两个原因:1.实施变法后自身利益受到侵犯;2.就事论事,认为变法不可取或有待改进。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只是个普通的秀才,20多岁时才发奋读书,大器晚成,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权势不大,且没过几年就病逝了。从苏轼的家世来看,他出身一般,并非权贵之家,王安石变法不会跟苏轼有什么利益冲突。那么,苏轼反对变法的原因就是后者了,他只是作为一名大臣,为国家着想,就事论事地提出自己对变法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