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正式开始了全市统一的网上课程教学。总体来说感觉还可以,上课的老师很明显是非常富有经验的。网课播放完后,学校里老师组织的讨论也比较好。

语文20课预习(语文第一课课外话题)(1)

只是这种线上教学毕竟有一些受限,能讲的东西比较少。在实际课堂上,老师可能很容易拓展开来讲。比如今天的语文课讲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孩子有点好奇为什么春天叫迟日呢?

语文20课预习(语文第一课课外话题)(2)

春日为何叫迟日

实际上,迟日这个词,现在可见最早的,估计是出自于《诗经》。在诗经里我们很容易找到两首:

其一: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出车》

《小雅·出车》这首诗是描写战争的:“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 ” 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还是很出彩的。这里不重点描述。

我们说下诗里出现的这两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起来,花草树木也开始茂盛起来。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 黄鹂鸟而也开始叽叽喳喳的欢叫起来,俊俏的姑娘看见那些长得成片成片的白蒿草,高兴得前去采摘。

【注释】

仓庚:黄鹂

喈(jiē)喈:鸟叫声。

蘩(fán):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其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诗经.七月》

这首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也是挺有意思的,有空可以给孩子们读读。

惊蛰和仓庚

过几天就是惊蛰了。我们正好来说说。

古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个节气十五天,三侯就是按连续三个五天来分。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从此渐盛。

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春天来了,不仅“卉木萋萋”,气温复苏,动物们开始活泛起来了,也要开始找小伙伴了。

所以诗云:诗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三候鹰化为鸠又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此时(惊蛰)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为什么这样说呢?鹰每年二、三月飞返北方繁殖,就不见踪影了。这个时候斑鸠鸟飞出来。于是古人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

也有说:鹰为孵育后代,隐去身影;而此时的天空,却依旧能传来鹰叫。此时的鹰鸣之声,来自于鸠鸟,鸠鸟为了自己独特的繁育方式“鸠占鹊巢”;装扮成鹰,把鹊鸟吓跑,同时自己在鹊鸟的巢中产卵。

附一首惊蛰诗把: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们再来说说今天第一课的第二首是《惠崇春江晚景》。实际上苏轼写了两首。还有一首是: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慧崇是谁呢?其实这个人也蛮有意思的?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阳人,北宋僧人,擅诗、画。作为诗人,他专精五律,多写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莹洁,颇为欧阳修等大家称道;作为画家,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北宋郭若虚语)

可见,这人诗画俱佳。

惠崇的画作,流传至今的不多,如《沙汀烟树图》,乃国宝级藏品,现收藏于辽宁博物馆。

语文20课预习(语文第一课课外话题)(3)

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段子,有时也被按在慧崇身上:

苏东坡与惠崇和尚戏语,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惠崇说:“我看你像如来。”苏东坡不解,这和尚怎么以德报怨呢?就问其妹苏小妹。苏小妹说:“心存牛粪,看人都如牛粪;心存如来,看人都是如来。”东坡有所悟。

但其实从两人生平来看,苏东坡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和慧崇不搭的。苏轼刚出生,慧崇已经去世20年了。

这个故事应该是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

《慧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本组诗中的第二首诗一般鲜为人知,但也很有意思。

我们看第一句:“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我们都知道: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子,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

大雁应该很合群的,对不对。可是为什么有两只要脱群呢?

东坡觉得是: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留恋这明媚的春色啊。

况且,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个时候,北方也还是有不少雪的嘛?

是不是很有意思,像小朋友寒假没放够,像大人还留恋春节,不想上班呢?(现在不会了,现在能复工可开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