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还会记得,在新中国体育发展初期,一个叫倪志钦的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1970年11月8日,在长沙举行的“国家集训队、广西、湖南田径比赛”上,1942年出生的名将倪志钦以“俯卧式”的技术,跃过2.29米,超越了当时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2.28米。但因为彼时中国还不是国际田联的会员单位,所以倪志钦的成绩未能被认可为世界纪录。但不管怎样,倪志钦都是中国首个超越田径世界纪录的男选手。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1)

而作为许多老青岛来说,对倪志钦这个名字更是记忆犹新。就在他超越世界纪录的一个多月之前,青岛发生了一次至今令这座城市感伤缅怀的重大事件。

1970年9月17日,国家田径队名将倪志钦在第一体育场参加男子跳高表演赛,准备冲击2.29米的世界纪录,引得众多岛城市民纷涌而来。当天下午,在第一体育场发生了一场伤135人受伤、37人死亡的特大踩踏伤亡事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极为罕见的大规模伤亡事故,史称“9·17”事件。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2)

当年的青岛第一体育场现已更名为天泰体育场

1970年,国家田径队著名选手和山东省田径队分别于9月15日下午、17日下午在青岛第一体育场进行表演活动,听说跳高名将倪志钦、郑凤荣等平时很难见到的体育明星都来了,还可能会打破世界纪录,故格外吸引着体育迷们。有入场券的早早就进入坐定了,观众爆满,许多无票的市民则围在场外挤挤蹭蹭的也欲争睹,主门口外人头攒动,围观者甚多。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3)

9月17日下午,在第一体育场进行第二次表演时,许多观众急于看倪志钦破2米29的世界纪录,纷纷涌来。据当年知情人介绍,开赛后不久大门就锁起来,来迟了的持票者也不让进了,这些人当然不满,无票之众亦帮腔起哄,后来竟齐声喊着号子在阶梯上层层往上涌挤,劲头越来越大,最终居然将大铁门给撞开了!

兴奋的人群如潮水般涌进,由于速度过快,冲到前面的根本刹不住脚步,纷纷跌落到内台阶下。北门外场和内场都有楼梯,内场的楼梯上也坐满了观众,且前面有一条粗重的铁链挡住了人潮,都堵在内场楼梯上,前面的人已经无法挪动,后面的人还在使劲往里涌,形成人压人、人挤人的局面,短短的十几级台阶上挤满了成百上千的人,冲在前面的人被拥倒在台阶上,后面的接踵压上踩上,台阶两边粗粗的护栏钢管都被挤断了。由于人多,冲力猛,挤压重,在很短时间内造成了惨重伤亡。其中大部分伤情严重,表现为严重的损伤性窒息,颅骨、肋骨骨折等,造成135人受伤、37人死亡的特大伤亡事故,被称为“9·17”事件。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4)

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把看台上的观众和场上的运动员惊呆了,喧哗和比赛都停止了,直到军人、民兵等紧急前来清理疏散,运走伤者,赛事才重新启动。但是可怕的阴影笼罩着场内气氛,选手们的士气也大受影响,终均未达到预期的理想,不久即草草收场。

赛事尚未结束,这场特大挤压伤亡的噩耗就被口口相传,而遍及了岛城,市民议论纷纷之余,凡有家人儿女前往观看的都格外的揪心。那时候没有手机,只好听天由命,干等着散场后看他们回不回来。倘若没有,就要去各个医院的急诊室或者太平间找人了。

事故发生后,全市各级医疗单位积极参加了抢救。为做好抢救工作,成立卫生局抢救领导小组。受伤群众除37人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 135 人(其中危重伤员35人)分别由海军401医院、青医附院、青纺医院、市立医院等15个医院抢救治疗。人民医院、妇幼、建材医院、市南、疗养院等地方和部队医疗单位纷纷支援,参加抢救工作。主动组织医务人员携带抢救药品、器材赶到收容伤员的医院参加抢救,分担抢救任务。

灾难发生后,青岛市马上向国务院报告。周总理立即批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伤残者。海军党委、济南军区党委和省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指示立即查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善后工作。省革委派了慰问、检查组,对伤员进行慰问并检查、指导抢救和善后工作。市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立即成立调查、处理、善后领导小组,根据上级的指示,具体领导抢救和善后工作。首先集中力量组织抢救,同时组织调查和善后工作两个部门分别进行工作,查明事故原因、妥善处理死亡人员的善后事宜。连夜召开革委负责人会议,发动各级革委和广大群众,投入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上海市及山东省派来8名有经验的医生协助,连夜乘飞机到青岛,与青岛市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到重危伤员的医院进行巡查,帮助制订治疗方案,有的还亲自给伤员做手术。青岛医药站迅速组成抢救药品的供应小组,并派精通业务的人员参加到收治伤员的医院参与跟班抢救,及时供应药物,紧急组织货源,调度急救药品。抢救工作中,群众主动赶到抢救现场,献血、献力,抬伤员,搬氧气,维持秩序。住院病号有的提前出院,有的延期手术,腾出床位抢救伤员。许多汽车司机只要是抢救需要就立即出车。

市有关部门迅速组织抢救伤员并对伤员及死者家属进行安抚,对死亡者做了妥善处理。9月23日,青岛市生产指挥部对伤亡人员的补助做出了相关规定:挤伤抢救无效死亡的丧葬费、抚恤费按非因公死亡标准规定,由原单位支付;被挤伤人员住院抢救期间的医药费、住院费(生活费自理)从原单位报销;死亡人员的遗属补助,职工享受劳保待遇的按劳保非因工死亡待遇执行。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青岛市没有举办过此类大型活动,对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聚集观看田径比赛及其安全隐患估计明显不足。对于比赛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没有认真分析和估计,没有针对此次活动的应急和安全保卫方案。警卫和治安工作未做到统筹安排和分工负责,没有严格要求加强岗位责任制。比赛时原在外场值勤的人员也撤离到场内观看比赛,体育系统内部的人员自由出入场地,裁判员队伍庞大(76人),在大门口出出进进送票,造成秩序的紊乱。随着观众的增多,没有及时报告和做好防范措施,也没有认真负责地进行管理和疏导。没有提前安排好救护人员、救护车及准备好药品,危机发生后不得不依靠外地支援,造成救援的被动。

这等灾难的发生孰应当承担责任?真的不得而知,没听说啥后续处理。市报次日也只是简单地登载了一下事故经过。那时的宣传机器高度控制,又没电子媒介,故捂盖得严实,外埠人殊少晓得这起祸端,惟有岛民自知。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5)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体育场外景

引用部分市民留言,居安思危,牢记半个世纪前的那场灾难,缅怀当年逝去的岛城遇难者!

足球场踩踏事故(青岛第一体育场踩踏特大伤亡事件)(6)

如今的天泰体育场

2011年,由青岛市应急办和市档案局联合编著的《青岛建置以来重大突发事件与应对》,精心选取了42个青岛历史上发生的具有典型性和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作为案例,介绍了其发生和处置的过程,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和处置工作的利弊得失。1970年青岛第一体育场的踩踏事件被作为经典案例突出介绍,其目的是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应急法规,全民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强化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应对危机能力和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时光荏苒,这场特大踩踏伤亡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仍不禁令人黯然心酸。

本文编辑参考源自《青岛市志》、《星星生活》、《青岛档案信息网》等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