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攻读经济法,毕业后当过大型国企高管、公务员,业余坚持文学创作,是当代历史学者、作家、诗人、编剧……这位名叫程韬光的“斜杠人士”,一直在不断地解锁着新的身份。2020年,在故乡河南郑州工作三十年的程韬光回到了母校担任教授,参与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让更多中南学子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1)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2)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3)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4)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5)

人生第一笔稿费

五六岁在村庄小学玩耍的时候,偶然听到老师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小的他瞬间被唐诗朗朗上口的音律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诗歌在他的心中悄然埋下种子。彼时,他叫程道光。农民的孩子早当家,他自小开始就帮助父母干农活,由于天生左撇子,程韬光回忆到,割麦时节,没有左手镰刀,他只能跟在兄弟们身后捡着麦穗,也因此遭到一些嘲笑,这在当时还上小学的他心中不免留下一些芥蒂。

10岁时,上五年级的他,参加由著名作家姚雪垠在故乡设立的“春风”作文奖,他写的《柳絮飞了》获奖了,也拿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十块钱的奖金。那时候的他开始意识到满足生计并不只有干农活这一条出路,原来写字比割麦子强,写好文也可以养家,将来也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文字理解的加深,高中阶段他便在《新疆日报》《语文报》等报纸上发表了不少作品,也因此,他对于文字和文学的热爱愈发强烈。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6)

财经院校的风云诗人

报考大学的时候,正赶上80年代的财经热。程韬光回忆说,当时学习财经对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吸引力非常强,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也是当时的财经热门学校,所以在报考大学时他并未选择文学相关专业,而是选择了中南大的经济法专业。不过,这并没有使他停止文学创作的脚步,大学期间,机缘巧合下,他加入了校报学生作者队伍,结识了很多文学好友。

1986年9月,当时刚上大学,他便向校报投稿一篇长诗《九月,你来了》,借此抒发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学子考入大学的心情,这篇长诗被发表在校报副刊上。这也让当时校报编辑部的李功耀老师和宣传部的刘可风、崔明霞等老师注意到了他,并推荐他成为校报学生作者。从此,程道光的名字总伴随着一首首小诗出现在校报上。

80年代是诗歌的年代,思想激荡的时代,当时武汉各高校的青年才俊们组织起一系列文学活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武大“樱花”诗会、华师“一二九”诗会以及原中南财大举办的“五四”诗歌节等,他的诗歌屡屡获奖,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在这段时光里,程道光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同学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的文学技巧,加深了他对诗歌和文学的理解。他回忆道,当时校报的学生作者骨干们都是挖空心思去琢磨、推敲每个句段、用词,大家被包裹在纯粹又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2018年、2021年中南大诗人群结集出版的诗歌《山河集》中,大部分诗人都是当年校报的学生作者。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7)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8)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9)

从商界“少帅”,到文联领导

大学毕业那一年,程道光背着自己的两大包获奖证书回到家乡,毛遂自荐加之证书加持,他被当时的郑州商业大厦总经理看中,做企业的法律顾问和秘书。任职一年后,由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校报得到的锻炼,他被破格提拔为副科级干部。23岁时,他到了另一个国企——中原国际博览中心展览公司任总经理并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4年。27岁时,他参加了当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试,成为副县级干部。组织部下发文件的时候,将他的名字误写成程韬光,他只好将错就错,程道光改名程韬光。此时的程韬光,年轻有为,有郑州商界“少帅”之誉。

但无论工作多忙,他始终不忘坚持自己的创作,经常两班倒,白天上班养活身体,夜晚创作养活精神。在工作之余,他发表了上千篇散文诗歌小说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诗圣杜甫》(上下卷)《长安居易》等,获得各级奖项三十余次。其中,《诗圣杜甫》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项目,并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由于突出的文学成就,2011年,程韬光转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又当选河南省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他认为,兴趣和工作之间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兴趣可以弥补很多工作上的厌倦、疲惫,让我们的工作更丰富多彩,甚至更具创造性。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10)

传承下来,传播出去

2020年,程韬光回归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学校传统文化建设上。疫情期间,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医圣张仲景》,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精装推出后,引起较大反响。著名评论家胡德才教授、耿占春教授等纷纷在《河南日报》《郑州日报》《南阳日报》等媒体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转发了他近万字的创作谈。

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院领导的牵头下,程韬光参与筹备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同时,在给本科生上的必修课《古代文学》之外,他开设了两门新课——《古典诗歌鉴赏》和《中国诗词中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该系列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在教学期间,程韬光结合中南大特色专业,应邀挂职郑州市税务局,深入财税一线,创作了反映中国财税文化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德化风云》。同时他也积极申报项目,和武汉大学两位著名教授共同申报国家级课题——法律诗学,并在其中承担诗学研究部分。

众多名誉加身,程韬光却不以为意:“真正能够代表成就的只有作品,在自己有限的人生里面,即使自己穷尽所有的才华,可能也只能完成一部分,注定还会留下很多遗憾。”程韬光表示,他想要通过历史小说,找到弘扬中国诗词文化的一个基调,让其走入可供改编的范畴,进而成为一系列的文化衍生品,比如电影、电视、广播、话剧等等,将诗词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出去。除了他所创作的一系列历史小说,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碧霄一鹤——刘禹锡》《医圣张仲景》等等以外,他还担任了大型电视剧《大唐诗圣》和唐诗系列微电影的总编剧。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大型广播剧《杜甫》《刘禹锡》登陆了学习强国平台。最近,程韬光即将完成的是《乐圣朱载堉》。

少帅生死之交谁演的(农村出身他成商界)(11)

从中南大启程,在商界与政界辗转多年后,程韬光又回到了中南大,也回到了最初的道。他追寻着圣人的故事与步履,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道上踽踽前行。辗转多年,他身上被贴上了一系列标签,但那些标签远不如他的作品所拥声望之盛。相比于在商界、政界与文学界辗转的斜杠经历,程韬光更像是一位历尽千帆的归来者,怀着文学之心,携着文字之手,循着先圣的脚步,在传播文化的道上不懈前行。

延伸阅读:

为探索中国文化的源流,继承“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哲学院成立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内容横跨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中心旨在充分调动学校优势的学术资源,争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加强学校人文学科与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促进学校人文学科建设,提高学校人文学科研究水平。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上游新闻、凤凰网

,